(明報)05月25日星期日05:10AM
【明報專訊】美國 民主黨 聯邦參議員愛德華甘迺迪 (Edward Kennedy)驗出患上腦癌,當地醫學專家指出,驗出罹患腦癌的病人只有1至5年壽命。對於愛德華的病,美國社會表現出的深切關注遠超人們
想像,政界的反應更是跨越黨派鴻溝,民主黨的奧巴馬 和希拉里在如火如荼的選戰裏,擠出寶貴的競選時間向愛德華致敬;共和黨從總統布殊 到國會議員不吝溢美之辭,布殊更以「無比勇氣,堅毅不拔」高度表揚愛德華。
這次愛德華入院引帶出的反應及迴響之大,毋庸置疑,相當部分是由於他那充滿傳奇色彩的家庭背景——今年76歲的愛德華生長於美國麻省,父親老約瑟夫是駐英大使,二兄約翰是總統,上任後致力推動嶄新的政治視野,卻在1963年風華正茂時死於刺客槍下;另一兄長羅拔是司法部長,1968年遇刺身亡;愛德華是甘家第二代9個兄弟姐妹之中至今仍然擔任公職的唯一一人,自1962年以來,他一直是麻省的聯邦參議員,也是芸芸參議員裏年資排第二的政壇老將。
美國從南北戰爭到19世紀末期,工商業迅猛起飛,出現一個又一個的壟斷財團,有鋼鐵大王卡內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大王摩根,而波士頓的愛爾蘭 移民後裔甘迺迪家族卻在政治這一層面發展。論財產,甘迺迪縱在家鄉富甲一方,但與洛克菲勒或卡內基以至摩根家族相比仍是相形見絀,然而,老約瑟夫看到政治是能夠令到甘家發揚光大之途,處心積慮撫育後代,自幼讓他們在餐桌上討論政事,終孕育出美國近代最負盛名的政治家族。
守護基本價值更求兩黨共識
愛德華46年前首度當上參議員,之後7次連任成功,在美國政壇,甘迺迪這個姓氏不單是選舉成功的保證,更代表東北部自由派的立場,愛德華在支持婦女墮胎權利、同性婚姻、最低工資,以及批判美國攻打伊拉克 的態度從沒動搖,厥為自由派碩果僅存的良心燈塔。
更應該指出的是,愛德華受到共和民主兩黨尊敬,不僅是他在保守主義日益遠颺的年代獨自扛起自由派大旗的道德勇氣,而是他既能守基本價值的同時,踏出共識政治步伐,尋求與共和黨在某些議題上達成共識,令政治不再是議事堂上的口水戰,推動了法案付諸實行。
看慣香港以至台灣 等地立法機關喧嘩吵鬧的香港巿民,也許不知道共識政治在美國逐漸抬頭,以目下正熱哄哄的共和民主兩黨總統初選為例,從兩黨之間角逐到黨內比併,人們似乎看到了某種趨勢﹕強悍善言者不一定佔上風,講求包容融匯的似多獲擁戴——希拉里不顧一切追求勝負的「強悍即美麗」哲學,不排除是把她拉進深淵的原因之一;麥凱恩的溫和形象讓自由派感到此人不至於面目可憎。當然,這些語言身段動作都有其選戰考慮,但現實卻折射出選民的企盼﹕經過十幾年充滿對抗的政治生活後,美國人民對兩黨黨爭導致聯邦政府停止運作,或一黨獨大硬要攻打伊拉克煩厭不已,回過頭來,驀然發覺共識政治始是涼透心脾的可口良藥。
從六、七十年代的憤怒自由派,到今天的跨黨派共識政治健將,愛德華的務實自由派之路是曲折迂迴的,但也是一個政治人物的長成年輪裏的必須。在廣袤的政治光譜裏,極左派或極右派都是必然存在的,但他們只是佔了小小的一部分,佔最大部分的,是從中間偏右到中間偏左那大大的一塊。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