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簡體字是好事,是很好的發明,是中國人的智慧結晶和貢獻,卻因為實施方法不對,把問題弄成複雜,甚至變成政治問題,變成我們中國人互相勾心鬥角的問題,但最糟糕的是使我們的中文變得更難學,更混亂。市面上因而出現了繁體字簡體字兩種系統,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有的人以為學了簡體就覺得已學了中文,但看到繁體字就大傷腦筋,又得再重學中文。這樣,簡體字就害了他們,白白花去了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 怎樣的實施方法才對呢?很簡單,就是把簡體字當作手寫用的速寫方法,像草書草字的應用那樣,把簡體字與繁體字的應用方法清楚地分開:繁體字用來當作正式應用的國家文字,詞典、教科書、報紙、雜誌、書籍、讀物、電視、電腦等都必須採用繁體字,而簡體字只是特別用來手寫,個人私用的速寫法。
只有繁體字能夠體現出中文的歷史文化,字義源流,才能夠更準確地認識中國漢字的來龍去脈,解釋字義就能做到科學歷史性,因而漢字將一直保持非常科學的字體系統。在學漢字的時候,如果能夠照顧到這種系統性,利用更多筆劃的有利條件與證據,將漢字源流按照其造字的本義作解釋,無論國內或國外學生學起來,記憶起來會比較快,對於字的歷史文化也會理解得更加深刻。
簡體字就破壞了這種邏輯,夾到詞典書籍等的作用,把已有條有素的中文搞亂,因只注重節省筆劃,刪除了許多中文字裡的實際涵義,雖然表面上使中文能更簡便的寫出來,但學生們變成盲盲從從不知就裡的學中文,只把中文當作一種符號而已,失掉了中文原有的本性。
簡體本來是不需要用正式教科書或教學法教給學生,只要提供「繁簡對照表」就可,因為從繁體到簡體「根本不必學,而是自然而然的能應用之」。從難到易,省節筆劃或動作是人類的本能,已會繁體字的中國人或外籍人士,在極短時間,都會馬上體會到其方便之處,以後也會自然而然的應用這些更簡單、更省時的簡體字在他們的書信裡。這「不必學」簡體字的事實,就是已發生在我們已先掌握繁體字的實際經驗。我們根本覺得沒有「學」簡體字,只是看看「繁簡比較表」,稍為知道有這樣可以共用很方便的簡體字,就很高興也很自然的採用,就會不自覺的,得心應手的用來手寫。任何人都可應用省時省劃的手寫簡體字。明確分開後,中文就有兩個互不干擾的系統,既有供各類印刷品的繁體字,也有供做手寫的簡體字。兩全其美,因為正式的繁體字已成定局,簡體字也就可以不斷的發展,無論有幾批的,幾多節省的簡體字再產生出來,也不會與繁體字相抵觸,因為簡體字只被當作私人用的手寫法,用繁體字固定的詞典、書籍、報紙,各種各樣印刷品等完全不受影響,這就是兩全其美的事了。(文匯論壇)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