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歌山谣]
在阿辉妻子的伯娘家门前停下,伯娘亲切地把我们迎进家门。
伯娘住处是侗族传统*脚楼,倚坡而搭建,车道在大门前经过。地面的楼层为起居室,侧室为铁器打造店面,内进有厨房和露台,上层为睡房和次起居室,下层为杂物房、粮仓和鸡舍,再下层辟有洗手间和浴室。经过底层后门便是她家的小菜地,种有不少茼莴、白菜和其他食用菜蔬,足够维持家里全年食用。
为我们准备火锅,锅里烧水,放了姜和猪肉片煮开,菜蔬是从菜地里挖来茼莴和白菜。只见伯娘把一汤匙白色稠稠的猪膏放在汤里,说道是自家熬制的猪油,是火锅的必须调料!
伯娘的火锅,严格来说应该是一品锅。她把所有的肉类材料都放在锅里,包括剩菜,待得把肉类将要吃光时才下蔬菜,然后又再加一汤匙猪膏!
菜非常好,爽脆而甜,已很久没有尝过如此鲜甜的蔬菜了。
吃罢火锅,随阿辉返他老家;就在附近山头,遥望可及。
找来一辆摩托车,车夫是相熟的朋友,载着我们两人往山上开去。
迎面扑来的风,夹着细沙,恍如不停为我脸部做磨砂护理,真后悔没有戴上宽大的口罩。
经过落满松针的山路,便到达他老家的村落、苗族人聚居的苗寨。苗寨的房屋,皆是木材搭建的*脚楼,和侗族同一的结构模样,几乎完全没有分别。
信步入村,他很自然地跟我说,他们家的房子,是他父亲一手一脚搭建而成。一栋一梁,皆他父亲砍树伐木而得;一板一榫,皆他父亲一刀一斧削就而成。历数十载风雨而犹坚,经两三代而尚荣。进入他家,不禁使我对他父亲肃然敬佩。
他在广东城市谋生,绝少在老家生活,只偶尔回来看望父亲而已。
老屋仍为其父兄所居,虽然老父于两年前为阿辉另建新屋,可是如今只作谷仓之用矣。毕竟是山区僻处农家,房子没辟划洗手间;是以他每次归来,皆居于伯娘处,看来他早已习惯了城市生活设备,洗手间已成他生活上不可或缺的设施。
他们家除了耕种生活上自足的食粮外,还栽植十余亩椪柑树,每亩六十树,每树结果百斤,收卖价每斤约一元人民币。若赶上好时年、能全数出售,年收入可达六万余,便是他们全年的收入来源。
苗人的主要粮食不是大米,而是糯米。但见家家的横梁皆挂着糯米杆,累累金黄米穗悬垂,盈盈满门喜气。
时近黄昏,夕阳渐下;高山苦寒,气温渐冷。欲回西山住处,除了自己双脚外,已无别的交通工具代步。还好走路于我绝不是难事,趁尚有斜阳夕照,便催步回归。还好阿辉是老马识途,即使没有月色,仍然可以轻松觅路而行。
花了二十五分钟便从山上回到村口,时天已入黑。在入村途中遇他当兵时战友,应邀往战友家吃晚饭。
他战友是侗族人,世居西山村。长者见我们到来,显得无限欢喜,特别我是外来者,他们罕有访客,视我如新人类。
筵开时,座上已围满族群长者,劝酒不绝。侗族人爱酒,围桌而坐的都是男性,坐前都有一杯白酒;我唯有推说对酒敏感,不能奉陪,实则怕犯酒失仪也。陪着一众长辈共宴,我真怕违了少数民族的禁忌,只好尽量多留神在意,步步为营。
他们的菜色烹调非常简单,几乎都是白煮而成。鸡是粤式的白切鸡,猪头肉也是白水煮熟斩件上桌而已。只是天气实在太冷,待得众长者坐齐之后,所有肉类都已凝结了一层厚厚的油脂,就只有饭桌中央用碳火焖着的一窝粥还冒着热气。
好不容易候得长者们酒饱饭醉,我们才告辞。在这山中深处,没有月色的深夜,四野显得格外宁静。如此似水凉夜,人生难得几何!
经过一晚酣睡,醒来时精神特别畅旺。原来睡在硬板床上,感觉是如此的美好!想起在客车上的卧铺,回程时还得经历同一次二十四小时的梦魇,便打从心里颤抖起来。
伯娘和阿辉都比我早起,已准备好去从江,参加一年一度的侗族盛事「侗族大歌会」!
早晨的西山村,清冷慑人。穿上羽绒外套,换上全身干净衣裤,清清爽爽的出门。
回到都柳江边渡头,清晨的都柳江,江面雾气未消,腾腾在江面随流水滚动,冉冉升华。
舟渡雾迷,浅曳轻摇;进退风流,扰浪惊潮。天清日朗,风淡云盈;江凝水冷,波光影明。
相对西山村来说,从江颇具城市规模。虽然同是侗族聚居之地,却已罕见有*脚楼房。满眼水坭高厦,商铺林立;道路交错纵横,交通频繁不息。
「侗族大歌会」是全族盛事,一众妇女小孩皆盛装民俗服打扮,非常显眼。街上的人流,几乎都是朝同一方向移动,我们亦随着潮流走,渐渐地让身心溶入他们的节日气氛中。
经过公告栏,得知盛事有数个环节,有歌唱比赛大会、民族舞比赛和美食街推广盛事等,分别在榕树广场和从江渡轮码头广场进行一整天赛事。从早上九时半开始至傍晚六时结束,八时公布赛果和颁奖,分别有电视现场直播。
我们不知道确实地点在哪,只知道随着人流走动便自然可到会场。果然行不多久,便到达榕树广场,侗族大歌比赛己然在进行中。
广场上架起一个舞台,背景是贵州蓝天山水风景图,写上「侗族大歌会」歌唱比赛大会等字样,简简单单,比之一般城市的企业商家推广之表演场地,还是略有不如。
台上俊美侗族青年歌手,投入地全情献唱;台下观众,皆专注地围观,却也忘不了边啃甘蔗边欣赏赛事。盛装的少女多不胜数,就连上了年纪的妇人,也细意修饰一番;总而然之,男男女女尽皆悉心打扮,热烈庆祝此盛事。
他们身上皆穿着民族服,用一种特别布料缝制,据说是侗族人自制的衣料,带有金属色彩。他们把棉花纺成纱线,然后织成布,用特殊染料,经过反复敲打,加工而制成带有紫金色彩的布料,穿在身上恍如身披软甲,确是别具特色。
只是在我眼中,那民族衣料的质感,骤似紫金纸张所制衣服,折痕毕现。虽然说来像有大不敬之势,然却确是我心中所想。
看过大歌会,再随人流走,便到另一民族舞比赛场地「从江码头广场」。
此场地比歌唱大赛规模大,观众多得多,需要公安拉绳围地控制人流散聚。台上载舞翩翩,观众席上观众专心致志地观赏,气氛热烈,进退人潮不绝。
阿辉伯娘他们家在城郊餐馆预定了午餐,我自然也沾了光。
侗族习惯用矮餐桌奉餐,座位皆是矮凳,桌中有一圆孔,供座炭炉火锅之用。不管菜凉汤冷,要待菜色陆续上齐之后才用膳,唯一热食的便是桌中心的火锅了。
贵州菜多酸辣,酱汁浓稠。席中供酒,所幸他们并不勉强。闲话聚旧,且吃且聊,奉烟敬酒,一顿饭下来鲜有少于两小时者。
我烟酒不沾,自然难融入其中;更厌酒气烟熏,便尽早借口饭足而退,恐怕招人说话,让阿辉难为。
近下午四时,阿辉找来出租车往笆沙村。
笆沙是苗族另一部落,在国内是唯一允许保留持鎗的部族。服饰和一般苗人无异,倒是男子的发型独特,其身份让人一目了然。
笆沙族男子除头顶留长发束有髻外,余皆剃青。他们服饰和一般苗民无异,只是手中常持有长鎗,腰间系着小葫芦、一个犀角容器、一个小竹篓和一柄带鞘镰刀。长鎗是打猎射击武器,小葫芦藏着钢珠,犀角存着火药粉,竹篓盛着糯米饭食,镰刀作砍伐树木之用。如此一副戎武装备,谁不敬畏几分!
现今的长鎗多为装饰表演之用,与其胡笙舞同样闻名内外。
离开笆沙已是五时过后,赶在夜幕前回到都柳江渡头,返西山村。夜渡都柳江,别一样风情,江风徐来,催吾归去。
到得西山村广场,阿辉在东莞昔时拍档来接,原来是日前接我们车的三轮车夫小哥!他把我们接到家中,为阿辉准备晚饭,宰了一只自家豢养的土鸡作火锅材料,菜蔬也是自家种的白菜,简单而美味,特别是在寒冷迫人的凉夜,火锅真是最适合不过的烹调方法。
席间当然少不了酒,他们都开怀畅饮,我则放怀大嚼。没有侗族长者在,我吃得自在。酒后话长,谁能不多喝。
微醉,穿我臂弯而行。没有月色,然而远处高耸鼓楼依稀隐现。回到伯娘家,烤炉烘暖双脚,带着余温安然入梦。
清晨,阿辉跟我说,今天回他苗寨的家吃午饭,然后下午随公司的客车回广东。
在市场买了猪肉、鸡和菜,提着大包小包材料,走来他好友,然后开着三轮车,往山里苗寨阿辉的老家去。
阿辉父亲把我们迎进屋中,让我在炉边烤火取暖;阿辉则杀鸡切肉,为午饭作准备。
在起居室中央,一丁方地面封以水泥,烤炉置在中,炉中烧柴枝,啪啪作响。围炉坐在矮凳上闲聊,气氛悠闲写意。小猫家犬也懂靠炉边取暖,看牠们懒洋洋的躺在炉旁,时间彷佛一剎停顿下来。
早已知道阿辉能烧得一手好菜,没想到在如此寒冷的环境下,依然运刀如神。但听得「错、错」之声不绝,一只活鸡已斩件置盘中。
阿辉端来米饭,说道苗人习惯以手抓饭来吃,碗是吃菜时用的器皿,非盛饭者。他随即示范如何抓来,轻捏且压,自然而纯熟,随即放入口中嘴嚼。我蛮感兴趣的依样葫芦,软软的、糯糯的感觉。很熟悉,原来是糯米饭!至此才恍然大悟,他们种的是糯米,吃的当然便是糯米饭了。只是手抓糯米成团,这玩意儿有趣且新鲜,日本人的寿司不也如是乎!
下午四时半,客车始姗姗来迟。伯父随我们同行,把行李搬运妥当,便躺在动弹不得的细窄卧铺上。客车颠簸前进,我则尽量让自己在睡梦中;唯有在睡梦中,时间才会溜得快些。
是夜没有月色,星星繁多且亮。然而此夜已非昔时,当时明月安在?谁能拥抱彩云归!陪我入梦,唯有侗歌山谣。
[
本帖最後由不死传说於2008-2-1815:09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