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實說,印度南部科欽(Kochi,也譯高知)的「色彩震撼度」不及著名的旅遊城市,它沒有Jaipur的一壁紅粉牆,或者泰姬陵的雪白剔透,但科欽有的是平實。庶民的味道,生活的痕舻,味道細水長流,它給你斑斕色彩,也給你知道,印度其實遠比你想像的豐富。
位於富庶喀拉拉邦
我們到過德里或者孟買,看到觸目皆是的貧富懸殊,奢華的別墅旁橫覑脇板,睡了一家五口。沿途看到數不盡的衣衫襤褸的乞丐,雙眼無神地在街上遊蕩。我們坐在空調的汽車內,心頭難免一緊,久久說不出話來。
我們一直以為印度的「不合理」與「貧富懸殊」是那麼理所當然,沒來過科欽,真不會知道,那原來是一個誤會。
科欽位處的喀拉拉邦(Kerala),是印度的富庶地區,以識字率高(高逾九成)和男女平等見稱。科欽是喀拉拉邦的第二大城市,僅次於首府Trivandrum。剛於上月,Indicus Analytics便發表了調查報告,他們根據居住環境、安全、公共設施和教育等各項條件,分析印度多個城市的理想居住指數,結果科欽被選為印度最理想的居住地方。
科欽的「好住」是顯而易見的,街道相對整潔,人們打扮整齊,笑容滿臉有禮貌,而且還多元國際化。
貿易樞紐外來「名勝」
歷史上,科欽亦是歐洲人登陸印度的首個地方,葡萄牙人在1503至1663年,管治Fort Kochi 。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是第一個由歐洲出發,繞好望角到印度的人,他的墓碑至今仍可在St.Francis Church看到。葡萄牙人之後,荷蘭人接覑來,現在科欽還保留了荷蘭墓園,荷蘭人之後就是英國人,直到1947年印度獨立。
撇開殖民地歷史,依覑阿拉伯海的科欽,自古就是貿易樞紐,是香料出口重鎮,因此保留了不少外來的文化。教堂、清真寺、印度廟、猶太教堂,都可以見到。而科欽最出名的名勝也是外來的,好像中國式漁船便是遊科欽的必遊項目,據說,漁船由鄭和下西洋時傳入,高逾10米的魚網,利用槓杆原理,數人合力在潮漲時下網,待有魚獲後再拉起。現在看捕漁,再也不用等待潮漲月圓,漁民看到遊客,便會下網,服務十分「專業」,懂得給你最好的角度,也給你最燦爛的笑容。
猶太人社區逛街睇靚人
另一個遊點是Jewtown,據說猶太人在公元前700年已經遠渡重洋,抵達喀拉拉邦。他們落地生根,漸漸形成社區,猶太人在葡萄牙人統治期間曾受迫害,現時大多猶太人早已回到以色列,人去,樓倒也沒閒下來,他們的社區和會堂(Pardesi Synagogue)便成為了遊客區。
我們到訪當天,會堂剛巧關門一天,沒機會到訪那集結中國和比利時特色的室內。Jewtown已經成為商店街,售賣各種各樣的紀念品和舊家具。貨色算是不錯,就是不買只逛,倒也看到不少有趣的手工藝品和傳統物件。而且人就是好,既沒有死纏難打的硬銷,甜姐兒更特別多,賣香料的小姐、跟媽媽逛街的妹妹,都有一副上鏡臉。
就連大男人,看到我們的相機,也配合擺甫士,「展起」手瓜來拍照。
成為了科欽名勝景點的中國式漁船,歡迎遊客登船拍照,當然遊客最好「識做」,拍照後乖乖奉上貼士。
Jewtown附近的商店街,出售的物品以古董和舊東西為主。
St.Francis Church是印度最古老的歐洲教堂,建於1503年,達伽馬(Vasco da Gama)便曾埋葬這裏,只是遺體後來被運回家鄉。
荷蘭人墓園記下了過去的一段殖民地歷史。
Tourist-friendly的科欽人,不怕生,更不怕鏡頭,在相機前大擺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