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等內地投資者名正言順地“自由行”,“‘投資窪地’變‘風險高地’”就演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與此同時,內地A股的市場信心很快就被A股向H股靠攏的大潮沖得幹幹淨淨。
每日經濟新聞日前發表知名財經評論人黃湘源文章稱,即使沒有“港股直通車”,如果在大盤二度沖上6000點的當口馬上就推出股指期貨,A股的“自由落體”同樣是無可避免的。股指期貨推出前的助漲推高越充分,推出後多翻空一邊倒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這對于收羅了太多指數權重股籌碼的機構來說當然是求之不得,而對于無緣跨入股指期貨門檻的大多數散戶來說顯然不公平。
文章分析,中石油的上市雖然客觀上順應了市場內在的調整之勢,幷且也合情合理地迫使股指期貨不可能馬上推出、最早也要到今年底明年初,但是,由于利益分配設計方面的用心不良,使市場在最不該急跌的時候發生了極大幅度的急跌,幷且跌穿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關鍵點位,而且是投資者的心理防綫。當前市場的走勢把一個極爲嚴峻的問題不容回避地提了出來,那就是讓泡沫人爲的“突然爆破”,還是在時間換空間的過程中自我消化?
盡管格林斯潘也說“中國股市泡沫會突然爆破”,但是,中國股市的基本面顯然幷不支持這種說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趨勢幷沒有改變,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幷沒有改變,流動性過剩的格局也還沒有改變,也就是說,支持股市走牛的主要基礎因素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沒有出人意料的突發事件引爆潛在風險,或者政策上不是主動選擇定向引爆,一般說來,市場是可以通過自我調整來消化泡沫風險的。“突然爆破”何從談起?
誰也不否認當前市場有調整的需要。但是,對于中國股市來說,正因爲“最大問題就是市場快速發展和它現在所處的環境還不匹配”,那麽,在人爲的“市場快速發展”已成既成事實的情況下,僅僅“悔不當初”不僅是不夠的,而且只怪“快速發展”不怪“環境還不匹配”也是不負責任的。再一次人爲地來個“一夜回到解放前”的“突然爆破”,那就更是錯上加錯。因爲這對投資者來說不僅意味著“賺了指數不賺錢”,而且還要被迫爲指數的調整埋單,那麽,摧毀的也就不只是對牛市的希望,而是對市場、當然實質上也是對政策面的信心。
文章表示,目前的調整,表面上看起來似乎一切都是市場行爲,實際上幷不是市場說了算,而是政策在背後牽引的皮影戲。如果不是貨幣政策的加緊回收流動性和監管當局收緊基金擴容的雙管齊下,市場也不至于在中石油凍結的3.3萬億解凍資金的當口,突然出現似乎資金鏈一下子綳緊了的感覺。基金遭贖回,股市遭風霜,基民和股民也著實感受了一番人造寒冬的凜冽。
文章強調,真正可怕的幷不是什麽“中國泡沫的日本陰影”,而是毫無道理的自尋短見。“突然爆破”的中國股市有可能重蹈日本“由熱變冷易,由冷變熱難”的覆轍,曆史的教訓是不應該輕易忘記的。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