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末,美國財經界最流行的一句話是:"When Greenspan talks,market listens"(格老開口,市場俯首靜聽)。說的是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影響力驚人,他的一言一語足以觸動市場神經,造成波動。
想不到上任只不過兩年多的聯儲局主席伯南克也有類似的功力。星期三他在紐約發表公開演說,表明即使政府挽救金融市場成功,即使資金緊絀的問題改善,美國經濟並不會迅速復蘇,美國仍會經歷一段調整期才能重回增長之路。伯南克發表演說後,原已疲軟的美國股市急劇下挫,最終暴跌七百三十三點,跌幅接近百分之八,是一九八七年股災以來最大跌幅。由於美股大跌,全球股市包括亞洲區股市跟隨大跌,日本股市跌幅更超過一成,蒸發的財富更是數以千億元計。從這樣的效果來看,伯南克說話的影響力及份量比格老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實,伯南克所指出的經濟隱憂並不是甚麼新消息。在次按危機未演變成金融海嘯以前,美國經濟已暴露出不少弱點,包括樓市逆轉,私人消費力開始轉弱,企業放慢投資等。而在金融海嘯後,這些弱點只會進一步惡化,樓價只會進一步下跌,消費者只會進一步撙節開支。伯南克的演說只是提醒大眾這個殘酷的現實而已。
真正的問題是,今次經濟衰退究竟會有多嚴重,究竟會維持多久,甚麼時候才會有轉機。到目前為止,不同經濟學者對經濟前景有不同的估計;有的認為美國會出現四十年來最嚴重衰退,失業率料從百分之六點一升至百分之九,衰退期達兩年。有的更擔心美國會陷入日本那樣的長期停滯局面。
今次美國經濟衰退的元凶是樓市泡沫爆破。從不同國家及地區如日本、英國、香港的經驗來看,樓市爆煲引發的衰退最難處理,最嚴重。以香港為例,回歸後樓市泡沫爆破,本地經濟陷於長達七年的衰退及停滯,直到近幾年才回復生機,才回復明顯的增長。英國九十年代初地產泡沫爆破,出現大量負資產情況,直到九七年工黨上台,經濟才完全復蘇。
日本的情況更可怕,九十年代初地產泡沫爆破後,十多年來經濟一直像一池死水,有好幾年甚至陷入通縮的困境。
美國不同地區的樓價升幅不同,有的城市的樓價未必會出現重大調整;但只要樓價像不少人估計那樣下跌兩、三成,只要地產市場持續疲弱,所有相關行業從建築到地產代理到銀行到裝修到專業服務都難免受拖累而陷於泥沼,難以脫身。要從這樣的泥沼走出來,要走出百業收縮的困局,肯定不是一年半載的事,而是兩年、三年甚至更遙遠的事。昨天美股大幅回落,反映的其實不是非理性的恐慌,而是對惡劣前景的實際憂慮。往下來隨 經濟持續下滑,投資市場將會繼續波動及調整,全球投資者包括香港的投資者必須加倍審慎,以免蒙受重大的損失。
至於實體經濟方面,香港的出口、轉口已隨 美國經濟收縮而倒退,接 的一兩年也不會好轉,其他相關行業將難免受拖累。換言之,經濟調整的劇痛才剛剛開始,誰也不要奢望經濟黎明將會很快到來。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