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在去年10月升至31958點歷史高位後到頂回落,正式結束運行多年的大牛市,地產股的到頂時間則有點不同,例如新鴻基地產(016)升至本年1月的175元高位才到頂回落;基地產(012)的高位亦是在本年1月才出現。可見地產股大約在港股到頂後3個月才加入「大插插」行列。
此外,反映本港地產市場價格的中原城市指數(CCI )是在今年3月才到頂回落,較股市遲了大約半年到頂。由此可見,股市「行先」(超前)樓市大約半年至9個月之論據再次成立。由於本港地產市道在本年3月才到頂,因而亦令地產股之到頂時間延遲。整體上,在本年初,美國的次按風暴「越來越勁」、災區更為廣泛,再加上美國減息周期漸完,在減息無望下,本港經濟亦漸受到波及,樓市受到衝擊,地產股也抵擋不住。
新地等25%折讓時吸納
基本上,在這次股市、地產股及樓市三者先後到頂之次序及時間來看,股市或股價真頗具預測經濟之效用!
另一方面,由於公司盈利頗受經濟周期影響,令預計盈利出現頗大差距,故此,以PE 來預測地產股之形勢不太準確。筆者認為,以地產股之股價與NAV (資產淨值)的趨勢來預測地產股更為有效。
自1988-2007年這20年間,地產發展股之股價與其NAV 平均處於25%折讓,地產收租股則平均處於35%折讓。只有在樓市大旺時,地產發展股才可「浮上水面」,略為高於NAV ,即出現溢價情況。
在地產股中,筆者一向感到新地較佳,雖然早前因人事變動由阿媽做主席,可能令一些樓盤進度略有減慢,但整體上亦不會影響太大。在過往每次地產低潮時,新地之股價往往跌至NAV 的25%以下,即折讓25%,一般皆有不俗支持,大都是一個不錯的趁低吸納水平。
惟上述的折讓比率(25%)卻不適合用於其他地產股,例如基地產。在地產低潮期,地的股價一般跌至NAV 的30-40%以下(即30-40%折讓)才有支持。
至於新世界發展(017)及信置(083)更厲害,在過往樓市不濟時,它們的股價大多跌至50、60%折讓水平!至於長實(001),由於它持有和黃(013)的關係,故單用股價與NAV 之比率來看,則功效不顯。
內房股暫難再有溢價
至於內房股,筆者仍記得多年前研究紅籌、國企時,內房股盡皆與其NAV 呈現高達40-50%折讓,而股價很少「浮上水面」接近其NAV ,但在去年,當內房股熱炒時,這類股份卻紛紛飆升,高於其NAV ,相信短期內房股應繼續「潛水」,即低於其NAV 。
譚紹興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