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散戶對衍生工具的熟悉與熱愛全球第一,並不是單單懂得買Call 輪,也有不少人趁跌勢賣Call 、買Put ,因此,遇上市況大波動,心中也是憂心忡忡。
我認為,任何衍生工具都是一種短期的投機行為,就應該速戰速決,特別是遇上虧損時,及早平倉止蝕,有利潤的話,則可以持有長一些的時間,讓利潤再擴大,一直到看到走勢出現逆轉才套利,盡可能做到有賺則賺盡,有虧則速速平倉。
就如9月18日那種V 形轉勢,買Put 賣Call 者,不論是獲利或是止蝕都該平倉,不應該再希望等多幾天看看形勢有沒有改變,因為衍生工具槓桿比例大,賺錢時固然可以小刀鋸大樹,虧錢時虧損也會擴大。
當然,我現在來寫9月18日該如何如何只是馬後炮,只能當成多一個訓,多一個經驗,記起來則下次少犯一次錯誤。
棄高PE 股逃過一劫
或者你會問,萬一9月19日股市再逆轉,9月18日平倉豈不錯了?我覺得問這個問題就等於到賭場賭錢,賭輸了希望再賭下一注是同樣的道理。沒人知道下一注開大或開小,賭徒為甚麼會向高利貸借錢,目的就是希望下一注好運,但是,事實擺在眼前,向高利貸借錢博下一注的賭徒,有多少人贏了?多少人從此陷入萬丈深淵?所謂止蝕,就是不讓虧損擴大。
衍生工具與股票最大的不同點是時間值與槓桿比例,衍生工具隨時間的流失而失去時間值,結算日強制結算,守不了,虧了得從口袋拿錢來補倉,槓桿比例擴大了你的虧損。今日,一些華爾街的投資銀行為甚麼會破產?就是虧在衍生工具。
翻查歷史,最早的衍生工具是為了對風險而設的,是農民擔心農產品價格波動而賣農產品期貨,農產品收購商、批發商也擔心農產品價格波動而買農產品期貨,不論是買或賣,都是為了減低風險,可是今日,這是無限風險,足以讓100多年歷史的投資銀行破產的賭具。
現在,許多人擔心美國經濟衰退會影響中國的出口,我相信中國政府不可能不知道這場危機,隨9月18日的救市行動,我相信中國政府會更努力刺激內部消費。
可樂宣佈收購源(1886)時,我也有衝動想買入蒙牛(2319)與李寧(2331),但一查背景,又覺得PE 太高,也就算了,沒有入市。一轉眼,中國毒牛奶事件竟然從三鹿牌擴大到幾乎所有的牛奶品牌。9月23日,蒙牛復牌,股價竟然一口氣跌6成,昨日算是喘定,前景未明,自己真幸運。
毒牛奶事件已經演變成全球消費者對所有的中國食品抱有戒心,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也因此丟官了,不知道接任人如何收拾這個殘局?
作者為城市大學MBA 課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