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極權昆德拉被指曾向秘密警察告密 憑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聞名於世的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 ),在祖國共產統治的年代,勇於狠批極權主義,成為民族英雄。同一個人,歷史學家如今聲稱找到證據,證明他58年前向秘密警察告發西方間諜,間接令一名農民判死。昆德拉強烈否認,怒斥「這是刺殺作家的陰謀」。

在《無知》一書中,昆德拉細緻地描述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國尋根時的迷惘與失望。互聯網

1995年推出的《慢》是昆德拉後期的作品,仍延續其作品一貫的幽默諷刺風格。互聯網
被指為讀電影學院告密昆德拉是捷克建立共產政權後以筆救國,諷刺鐵幕後的生活。1968年,他曾參加「布拉格之春」運動,親眼目睹前蘇聯坦克血腥鎮壓,是秘密警察監視目標。但捷克極權主義研究所歷史學家拉

萊克(Adam Hradilek )說,在布拉格一間警局發現他告發同胞德沃拉西科(Miroslav Dvoracek )的檔案。
德沃拉西科原是捷克軍機機師,1948年蘇聯入侵捷克時逃亡到德國,後來加入美國情報組織,又潛回國搜集情報。編號624/1950-II 的警方檔案記載,1950年3月14日「下午4時,生於1929年4月1日的學生米蘭.昆德拉,向警署報告說逃兵德沃拉西科,將和他的女同學米莉特卡(Iva Militka )見面。德沃拉西科晚上8時來到米莉特卡的宿舍時,當場被捕」。
德沃拉西科被捕後判入獄22年,在鈾礦勞動營服役,1963年提前獲釋,協助他潛入布拉格的農民家庭長期被關押,一人更被判絞刑。現已79歲的米莉特卡說,她當年為了和德沃拉西科見面,叫男友德拉斯克(Miroslav Dlask )不要到宿舍找她,他妒忌得向昆德拉訴苦,昆德拉向警方舉報。
德沃拉西科獲釋後定居瑞典,現已80歲,早前中風,他妻子說:「我們對捷克傳媒報道昆德拉是告密者並不驚訝。昆德拉是個好作家,但我對他作為一個人從沒有幻想。」歷史學家拉

萊克估計,昆德拉當年為了入布拉格影藝學院,所以告密。
「這是刺殺作家的陰謀」昆德拉1975年流亡法國,23年來一直隱居。被指告密,他前日(周一)破例發聲明說:「我以最強烈的立場駁斥這項指控,這完全是謊言。」他強調從不認識德沃拉西科,也「從沒有為秘密警察工作」。他不知為甚麼自己的名字會在警方檔案上出現,但指「這個故事的精采程度令他吃驚,……這是刺殺作家的陰謀」。
英國《每日電訊報》/ 《泰晤士報》/ 《衞報》
諷刺共產主義 作品列禁書米蘭.昆德拉1929年出生於捷克布爾諾市,父親是鋼琴家和音樂藝術學院的

授,因此童年時學過作曲,青年時代開始寫詩和劇本,當過爵士樂手,也在布拉格影藝學院擔任

授。
1967年,昆德拉在捷克推出首部長篇小說《玩笑》,獲得空前成功,從此奠定其在捷克當代文壇的重要地位。翌年蘇聯入侵捷克,諷刺共產主義極權統治的《玩笑》被列為禁書,昆德拉於是在1975年帶

妻子流亡法國。
被政府剝奪公民資格1979年他在法國完成《笑忘書》,此書可算是真正奠定其大師地位的作品,但因書中論及「布拉格之春」和捷克共產黨,被捷克政府剝奪其公民資格。1984年,昆德拉發表了一生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小說描述捷克人在「布拉格之春」運動期間,以及被蘇聯軍佔領時期面對的種種困境。1988年,小說被改編拍成經典電影《布拉格之戀》。
昆德拉一直堅持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小說家,而非政治作家或流亡作家,但他一直被譽為是當代最有想像力和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昆德拉一生奪得多個國際文學獎項,曾六度獲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但都與獎項擦身而過。
《蘋果》資料室
曾告密或背叛良心的文人或名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格拉斯(Gunter Grass )
外號「德國良心」,在作品中呼籲德國人反省戰爭,但在回憶錄《剝洋

》中承認曾加入納粹黨衞軍
英國左翼作家歐威爾(George Orwell )
常在作品中狠批極權主義,1949年向秘密警察提供一份名單,供出相信是共產黨秘密黨員的記者和作家
英國幽默小說家沃德豪斯(PG Wodehouse )
二戰時在法國被德軍俘虜時,向英國和美國發出電台廣播,聲稱戰俘營生活良好,可閱讀莎士比亞小說
美國荷李活導演卡贊(Elia Kazan )
1952年麥卡錫主義最狂熱時,供出與共產黨有來往的八人名單
波蘭前總統華里沙(Lech Walesa )
兩名歷史學家撰書,指他在共產時代化名「伯萊克」,向秘密警察舉報從事反共活動的人,導致最少20人被捕
英國《衞報》/ 《蘋果》資料室

昆德拉的名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被繙譯成英文、中文等多國語言。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