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數優惠交流網's Archiver

雲妮C 發表於 2015-11-9 12:54

防患過冬三之一抗轉季小病

11月8日剛立冬,雖然近年因氣候轉變,冬季平均氣溫不太低,但不代表可忽視入冬的防病及養生準備,尤其是體質虛寒者,最易誘發小病纏身,故應於轉季初期,早加防患。

注重滋陰補氣血

《黃帝內經》有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此入冬後更應注重滋陰及補養氣血,以維護五臟健康。精氣不足的體弱人士,其陽氣易受寒邪入侵,繼而出現不同的寒證徵狀。註冊中醫師陳漢雄(見圖)表示,這些徵狀看似只是小問題,但如不及早調理,會令情況惡化,甚至對健康有長遠影響。因此入冬後應留意是否有以下四種問題,分別是容易疲倦、手腳冰冷、經常咳嗽、皮膚痕癢。要解決問題,必須從起居、飲食、運動和精神狀態幾方面入手。

常見入冬四大不適

1.容易疲倦

受冬季氣節影響,氣血凝滯,導致人體各機能均有所減弱,易令人精神萎靡、情緒低落及易倦。建議應多做戶外運動、多曬太陽,改善身體氣血運行,同時須避免情緒波動損害元氣。此外,可選擇進食補氣血的食療,改善容易疲倦問題。

對策:

•飲西洋參燕窩湯,西洋參五克、燕窩五克,洗淨後置碗內,加水一碗,隔水蒸燉兩小時即可食用。能夠養陰潤肺、益氣補中,改善四肢乏力疲倦。

•進食黑糯米補血粥,黑糯米二十克、桂圓十克、紅棗去核五克,各材料洗淨後加水兩碗,煲一小時即可。具補血養氣的功效,能改善疲倦乏力、失眠心煩等虛弱症狀。

2.手腳冰冷

手腳冰冷成因眾多,可分血虛、氣虛,或氣血兩虛等多種症證,必須仔細判別。如常無力、易睡、胃口差者多為氣虛,常面色蒼白、頭暈者則屬血虛。但總括而言,兩者均宜早睡晚起,儘量待日出後才起,以保養陽氣。

此外,尤其應注重胸前、頭頸、背部和雙足的保暖。睡前可用熱水浸腳促進氣血運行,但不太建議過分依賴保暖蛋等外用器具,應儘早向中醫求診,尋找病因和進行適當調理,方可令四肢氣血回覆暢通。

對策:除藥食調養外,也可透過穴位刺激,增加氣血運行。除直接用拇指按壓穴位外,也可用暖風機直吹穴位,達溫暖手腳效果。

建議手部可刺激手三里、少海、勞宮等穴。腳部以足三里、湧泉穴、陽陵泉為主。暖風機使用時應離皮膚最少十五釐米,以微暖風吹穴位約十五秒即可,勿過長時間或過近,以防燙傷。

3.持續咳嗽

中醫認為咳嗽是因外感所侵,令臟腑肺氣受損所致。尤其是無痰的「乾咳」,更是肺氣不清的徵狀。必須宣養肺氣,方可改善持續乾咳情況。

對策:以適量百合、雪梨及薑片煲成的「百合雪梨水」別具潤肺止咳佳效,能改善長期乾咳,因百合、雪梨可滋陰、潤肺而止咳。

但注意雪梨較寒涼,未必適合虛寒體質者服用。因此可配合溫熱性質的薑,於煲百合雪梨水時加幾片薑,可令雪梨水性質更平和,長幼也適合服用。

4.皮膚痕癢

轉季皮膚一下子未能適應,最易痕癢,除了因空氣較乾燥,皮膚水分和油脂減少外,如體內風熱血毒過盛,或者有血燥血虛等情況,均會令皮膚痕癢甚至紅腫。

對策:除須適量補充水分外,也應減少飲酒,少吃魚、蝦、蟹、菇等熱毒和風發的食物。建議適量食用龍眼肉、枸杞子、百合、黑芝麻、蜂蜜及核桃仁等滋潤食材,或吃蓮子糖水、薏苡仁粥等解燥去毒食療。

但注意如皮膚持續出現紅腫,或有嚴重痕癢,應儘早求醫,查找是否過敏、受感染或其他嚴重疾病所致。

冬日養生與膳食

改善上述針對性的問題外,平日生活習慣也應符合冬季養生守則。

•運動時間忌過早

不少人都有晨運習慣,建議冬季可增加在室內鍛鍊,晨運者不宜起得太早,以日出後才外出開始運動為宜。此外,如陽光不足、大風雨、大霧等情況均應暫停一天。

•少食鹹慎進補

冬季飲食宜「少食鹹多食苦」,因腎主鹹,心主苦,此舉有助緩和過盛的腎水,同時強化心臟陽氣。此外應避免食用過多生冷食物,以防損傷脾胃,也以羊肉、雞肉、牛肉、辛辣天然香料等偏溫性食物為宜。

●足三里位於膝蓋外側對落約三吋位置。

●手三里位於前臂背面側,肘橫紋下約兩吋處。(http://www.GetJetso.com - 著數網提供最新著數優惠情報,股市討論,潮流時尚美容討論拍賣及易物服務)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