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補濕,先分清皮膚類型
入秋後天氣變乾燥,皮膚開始「掹掹緊」,甚至痕癢不適,或意味著需轉換護膚品,為皮膚加強補水。皮膚科醫生表示,轉季護膚需因應肌膚類型,揀選不同質地或成份的保濕產品,以免亂塗護膚品弄巧反拙,如油性皮膚宜揀較清爽的水狀產品。皮膚科專科醫生林嘉雯表示,秋天濕度下降,若使用原有的護膚產品後,仍然覺得皮膚繃緊,甚至出現乾燥、泛紅、痕癢或脫皮症狀,便要考慮更換護膚產品,尤其兒童、長者及皮膚比較敏感人士要特別注意。但轉換護膚產品前應先瞭解自己的皮膚類型,林指,港人常見為混合性皮膚,即面部「T字位」毛孔較粗及油份分泌多,眼睛附近皮膚及面頰則較乾,會有乾紋、無光澤及脫皮,但間中也會有粉刺及暗瘡。此類人士要小心使用護膚產品,若T字位油份多,未必要轉用特別保濕的產品。眼附近皮膚、面頰可採用水油性保濕,例如乳液、乳霜,其中乳霜油份偏多要留意。
乾性皮膚宜用油性較高或純油性的保濕產品,油性皮膚人士可揀選比較清爽的水狀產品,保濕水或凝膠均屬於水份為主、無油份的產品。敏感性皮膚人士如容易泛紅、出紅疹及脫皮等,誘發元兇或與濕疹、玫瑰痤瘡等疾病有關,宜先求醫及對症下藥,更換產品也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中性皮膚不油不乾較少有,毋須特別轉用護膚品。林強調揀選產品前,要留意產品標籤,如「適合混合性皮膚」等字眼,按照膚質揀選適合護膚品。部份成份已知有保濕功效,例如「Ceramide」(即神經醯胺),此成份為結構性脂質,可防止表皮中角質細胞間的水份流失,尤其適合敏感皮膚使用。尿素、玻尿酸等都有一定保濕作用,「好難講邊一種一定適合,因為護膚品混合多種成份,最好先係細範圍做皮膚測試」。她建議持續2至3日在面頰兩旁薄薄塗一層,沒有泛紅、痕癢及出疹等不適,才用於面部其他位置上。至於洗面方面,皮膚較乾人士可轉用油性較多的產品,如潔面乳或洗面奶。偏油皮膚建議可使用較清爽的洗面產品,如洗面膏(foam)或會起泡的洗面產品。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