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防腰膝傷攻略
又到行山好季節,相信大家已度定日期出發,希望好好享受親親大自然的樂趣。是的,行山屬於有益身心的活動,亦對體能有一定的要求,若不做足準備,有可能導致傷腰又傷膝。行山是耐力運動,令肌肉結實,幫助消脂,改善身體條。此外,持續運動半小時便屬於帶氧運動,而行山多數要花好幾個小時,因此會得到帶氧運動的效果——提升心肺功能,加上郊區空氣清新,多行山可以增加肺容量。然而,行山可增加膝關節的壓力,令膝蓋容易受傷。香港復康會藍田適健中心註冊物理治療師謝達暉指出,有研究顯示,每次上落樓梯,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是體重的3 至5 倍,假設你有100 磅體重,每次落樓梯時會有300 至500 磅力量壓在膝關節上,而每次行山都是半天至大半天,經常行山,可想而知膝關節積累極大的壓力。
除了膝部,行山也會對腰骨構成壓力。「每次行山都會揹背囊,裡面裝有一定重量的所需物品。研究指揹背囊人士每次落樓梯,腰骨承受的壓力為體重的7 至10 倍,關節容易被磨蝕,日積月累,有機會造成腰骨痛。一些行山初哥,平時沒有運動習慣,腹肌背肌力量不足,最容易因行山引發腰骨問題或其他受傷。」由此可見,有興趣行山的人士,必須鍛練好膝部和腰部的力量,以及提升身體平衡力,以減低受傷的機會。
不少行山人士可能經歷過,每次行山後的第二天起,身體尤其是腳部又痠又痛,何解呢?「普遍認為行山後出現的痠痛為乳酸積聚,其實肌肉輕微撕裂也是原因之一。有些人持續出現三、四天,只要做一些事情,可減少乳酸積聚,例如行山前做熱身運動,平時多做伸展運動及強化運動,增加肌肉彈性並減少撕裂。」
行山後,宜沖一個熱水涼,促進血液循環,加快乳酸的分解,亦可以自行進行穴位按摩,放鬆肌肉、紓緩痛感。「我們物理治療亦會採用一些輔助工具,如球狀按摩棒、大型滾筒等,在身體上按壓,增加血液循環,減少乳酸積聚,並放鬆肌肉。」
還有一點要留意,當肌肉撕裂後,謹記保持充足的休息。反之繼續行山或進行劇烈運動,會造成更多的肌肉撕裂,甚至累積性肌肉勞損,不過可做一些低強度運動,如游泳、踏單車等,促進血液循環,加快復元。
適合行山人士的運動
大腿後面肌肉
動作:站立,右腳提起屈曲後向,手垂直放,上半身前傾,原本提起的腳也順勢伸向後方,讓雙手觸右腳腳尖,右邊膝蓋微曲,身體微微向下壓,之後回覆原有動作。
好處:有助鍛練腳腕穩定性,減少落山期間身體左搖右擺。鍛練膕繩肌,它位於大腳後面及膝蓋附近,只要強而有力,可讓膝蓋卸下部分重量。
四頭肌
動作:弓箭步,即一腿在前一腿在後,膝蓋屈曲約90 度及勿過腳尖。一邊向前跨步,雙手一邊將球從大腿下交接,做10 下左右。
好處:強化四頭肌,提昇平衡力。
小腿前面肌肉
動作:雙手扶椅子或穩固的家具,提起腳跟,之後地,再提起腳尖。
好處:強化小腿前面肌肉,幫助韌帶卸力,減輕腳腕扭傷的程度。
腰骨
動作:身體仰臥,手臂90 度屈曲以承托上半身,雙腿屈膝平放在地上,腳腕夾住任何球體,腳向上伸直,數4 下把腳屈下,腳再次向上伸直,如是者重複做。
好處:鍛練腹肌和背肌、四頭肌,預防腰骨痛甚至膝痛。
肌肉力量、平衡力、拉筋
動作:弓箭步,手扶牆,右腳後伸放在椅子上。身體慢慢下壓,使左膝頭屈曲成90 度,隨即回覆原有動作,換邊再做。
好處:單腳站立,加上每次身體下壓,都能夠鍛練膝部和腳的平衡力,並對大腿四頭肌和髂腰肌有好處。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