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尖叫會傷聲帶
一些人過度用聲、突然尖叫,翌日聲音變得沙啞,聲帶可能已經受損。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陳昌輝表示,最常見聲沙原因為聲帶生繭或生瘜肉,教師、歌唱家及阿媽一族經常用聲均屬高危。加上近期轉季乾燥,聲帶不夠濕潤,是聲音沙啞高期。要護聲,最重要是多飲水,不煙不酒,說話最好陰聲細氣。陳昌輝表示,人之所以能夠發聲,是因為人體有一個「共鳴箱」,此共鳴箱由腦、迷走神經、聲帶、喉嚨肌肉、氣管、肺部等組成,每一個部份在發聲時均會出力,而部份人天生靚聲,與各部份先天協作較好有關。若人體共鳴箱中任何一個部份出現問題,都可以出現聲沙。聲音變得沙啞,最常見仍是與聲帶受損有關。陳指,聲沙病人不少為經常要說話的人,例如教師、侍應、歌唱家、電話投注站員工,以及媽媽一族。陳昌輝解釋,說話的時候,聲帶會開合振動,若使用過度振動增加,聲帶長期磨擦可導致組織增生,即所謂的聲帶生繭,而聲帶不再平滑,聲音也因此變沙啞。而生繭令聲帶不能合起,提氣說話時會「漏氣」,說話需較以往用力。
若突然高呼尖叫,也會傷害聲帶。因為聲帶突然扯緊,可能會令聲帶結構出血或撕裂,急性受傷下有生瘜肉機會,聲帶不平滑,同樣會有聲音沙啞問題。要治療聲帶生繭或生瘜肉,最重要是讓聲帶休息,「唔好再尖叫,經常講野,多數會自然好番」。情況嚴重可考慮手術處理,但若不能改善說話習慣,聲沙問題很快會再度來襲。
近期天氣變得乾燥,對聲帶也會有影響。陳昌輝表示,聲帶上本身有分泌物保持豐潤,但若吸入的空氣較乾,會進一步帶走水份,對聲線會有影響。此外,吸菸飲酒可導致聲沙,甚至「鵝公喉」,因為吸菸會令聲帶紅腫,酒精則帶起聲帶水份。美妙聲線人人想有,要避免聲沙實有護聲必要。他指,潤喉基本多飲水已經可以,喉藥則要留意成份,部份殺菌功效較多,針對喉嚨痛為主。另每人都有先天最大音量,平日說話應保持最大音量的三分之一,不煙不酒也很重要。
都市人常捱夜,飲水不足,在秋冬吃太多辛辣食物、打邊爐,容易加重身體的火熱,引致聲沙、喉乾等症狀。註冊中醫師譚莉英表示,近日因聲沙及喉嚨不適求診的病人佔整體約三成。蜂蜜、雪梨、無花果及百合等食物都帶有滋潤喉嚨、聲帶的功效。譚莉英表示,市民多因傷風感冒或乾燥的天氣,引致聲沙喉乾。尤其秋天天氣乾燥,燥邪可傷肺,引致鼻咽、喉嚨變乾;聲沙甚至聲帶髮炎的症狀。
轉季後市民愛吃辛辣、煎炸食物,如燒烤、打邊爐或飲酒等,會加重火熱,令人更乾燥,其中經常捱夜致休息不足、大便秘結、飲水或飲湯少人士尤其高危。求診病人包括要經常說話的人士,如教師、公關、銷售員、愛唱K的年輕人及愛唱粵曲的人士。暖水開沖蜂蜜有護聲潤喉作用;熱底人士吃雪梨可滋潤,鴨梨纖維高帶潤腸作用;水晶梨水份多、新高梨又甜又含豐富纖維。其他食材如雪耳、無花果有潤肺功效。冰糖燉燕窩、木瓜雪耳湯或木瓜粟米雪梨湯,適合秋天飲用。
聲沙其實很容易。一名60多歲的婦人,退休後迷上粵劇,唱「子喉」的她每週操曲三數次,不久更出現聲沙問題,持續半年未見好轉,連日常說話也無氣無力。求醫後始發現因過度用聲,其聲帶雙側生繭,醫生建議她暫停操曲,少說話讓聲帶休息,否則情況只會一直變差。她聽從後聲音才有好轉,回覆嘹喨。婦人退休前任文職,生活一向健康,不煙不酒,亦沒有長期病患,但自從愛上唱粵劇後,聲線一天比一天沙啞。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陳昌輝估計,除了子喉的音域可能超出她能承受,操曲時與現場樂師的奏樂「鬥大聲」,結果令其聲帶受損。幸好長在聲帶上的繭只有三分之一粒米大小,經過休息可自行消除。
不過,生活模式或職業因素傷聲,病情便不容易改善。一名任職航空公司餐飲部的50歲女士,因為持續聲沙,半年前曾經求醫,但近日又因同樣問題看醫生,查問下才發現工作環境是她聲沙成因。原來,她工作時與其他同事溝通,需要大聲叫喊,長期下令聲帶受傷,但因工作需要情況不能改善,可說是沒法根治。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