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驚症不等於發噩夢
「呀──哇呀──」孩子連串淒厲的尖叫聲,把爸媽嚇醒了,是發噩夢嗎?原來未必。若孩子的驚恐表現還有目光空洞、呼吸急速,對你抱着安撫的行為毫無反應,但喊叫數分鐘後,又會突然靜止入睡者,其實很可能是睡驚症的徵狀。相信沒有人未試過發噩夢,驚醒過後,恐怖夢境疑幻疑真,就算是孩子,在哭喊過後,也準能跟爸媽說得出夢中遇見的恐怖事物。不過睡驚症(Sleep Terror)的表現卻不同,孩子發病時往往如何被拍打也毫無反應,所以容易被老人家誤會是「撞邪」。香港精神科醫學院代表方日旭醫生解釋,睡驚症是睡眠期覺醒障礙的一種,通常出現在幼兒身上,2-3 歲已可能發病。「典型表現是病發時孩子會有很強烈的驚恐狀態,不停叫喊,亦會有強烈的自主神經系統刺激,出現心跳加快、呼吸急速、出汗等表現。部分更可能會睜開眼睛,但就顯得目光空洞,毫不覺察眼前緊張抱着他的父母,對任何安撫說話都沒有反應,驚恐表現要持續數分鐘後才會靜止,然後呼呼入睡,對發生過何事,幼童自己會毫無記憶。」
論徵狀,睡驚症也有點似噩夢未醒,但原來病因與發夢完全無關。「如果將整個睡眠時間分開3 部分,出現鮮明夢境的發夢期,會是睡眠較後期(臨近天光)的快速眼動睡眠階段,但睡驚症卻是在入睡初期(睡眠開首三分之一時間)的深層睡眠階段發作,不會存在夢境,所以家長在孩子清醒後想問出究竟,怎樣引導也不會問得出噩夢的內容。」問真正病因,方醫生直言幼兒腦部發育未成熟才是關鍵,「睡驚症屬於發展性問題,因幼童腦部發育未成熟,睡眠時未能做到『清醒時醒晒』或『睡着時完全熟睡』,因而出現的意識不醒,但身體清醒狀態。」
事實上,他指不少幼童都會有此情況,推斷發生率約是3%,一般待幼童腦部發育成熟,大約8 歲已甚少機會發病,徵狀會不藥而癒,除非病發率有所增加。「此症是『良性』病態,就算是每月都發病一次,家長也毋須過分憂慮,最重要是注意睡眠安全,保護孩子避免在發病時因碰撞、掙扎反應而受傷,待其數分鐘的受驚狂叫後,自會安然入睡。唯一要擔心的是,假如幼童發病次數有愈來愈多趨勢,更甚是每周都會發病者,則宜進行相關的腦電圖檢查,以排除有否夜間癲癇症的可能。」
睡驚症誘因:發燒、壓力、日間玩得太癲,過度疲累、睡眠不足,多是前一晚睡得不夠。由於睡驚症病童是自主神經系統受到高度刺激,每次發病的驚恐尖叫徵狀相若,而癲癇症的發作模式亦是每次都一樣,單從表徵觀察,兩者的確難以分辨。但若幼童發病次數愈來愈多,亦愈來愈頻密,則是「非一般的良性病態」,方日旭醫生建議宜進行腦電圖檢查。「只在夜間發作的夜間癲癇症,可以透過入睡時進行的腦電波測試,若經分析發現不正常的『尖頂波』,則幼童入睡後的受驚狂叫表現,可確診是夜間癲癇症而非睡眠覺醒障礙所致,需要服用抗癲癇症藥物來控制病情。」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