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痙攣治療有法
長者肌肉痙攣的問題常見於中風、腦部受創、脊髓神經創傷或疾病,使關節變得僵硬,影響手腳活動和日常生活,引起肌肉抽搐和疼痛,嚴重者還會引致皮膚霉爛及真菌感染等,令照顧者為病者清潔和穿衣時加倍困難,持續的肌肉痙攣,更可惡化成永久性的肌肉攣縮。注射法治局部肌肉痙攣
減輕長者肌肉痙攣有多種方法,首先要評估患者是否有一些會加劇肌肉痙攣的情況,如痛症或炎症,或大小便困難等;其次是為僵硬的關節作伸展運動,休息時擺放於適當位置,佩戴合適的托架。若仍未能改善,可使用能鬆弛肌肉的藥物,但口服藥物的效能一般,副作用也較明顯。
至於手術治療,例如肌腱釋放術、肌腱轉移術、神經切除術、鞘內注射巴氯芬(Intrathecal Baclofen)等的效果理想,但患者須冒手術風險,有些家屬甚至會聯想到武俠小說中「挑斷手腳筋」的殘忍情節,而決定不接受手術治療。
現時有兩種有效減輕局部肌肉痙攣的技術,包括肌肉注射肉毒桿菌毒素(俗稱「打Botox」)使肌肉癱瘓,第二種是神經鬆懈術,在控制痙攣肌肉的神經線,經超聲波掃描導引下注射苯酚(Phenol)使神經線壞死,特點是藥物價錢相對較低,注射後數天已可見效,效力可維持半年至兩、三年,但醫生所需掌握的技術要求較高,注射後神經線內的感覺神經也會一併被破壞。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現已成立肌肉痙攣注射治療研究小組,研究和培訓更多醫生掌握這兩種注射技術,將來可為更多的長者提供服務。
學會網址:[url]http://www.hkgerisoc.org[/url]
from:[url]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1228&sec_id=4104&art_id=15930970[/url]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