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指未來30年時旱時澇下一代將制水
:smilies14:【本報訊】全球氣候變暖,天文台台長李本瀅指出,本港會出現更多乾旱和下大雨的極端天氣,估計未來20至30年雨量會減少,本港食水或會短缺。環保專家指,若港府不及早制訂用水資源政策,本港下一代或需面對制水問題,60年代樓下關水喉情況或會重現。記者:謝明明
李本瀅昨出席新城電台節目《擊出焦點》時表示,全球氣候變暖,本港會出現更多乾旱和落大雨的極端天氣,「有時乾旱,有時多雨」。天文台更預測未來20至30年,本港雨量會減少,「預計最差嘅一年,全年雨量會減少百分之五。」
寒冷日子恐消失
李又稱,在過去125年以來,本港溫度上升1.5℃,預計本世紀末,寒冷日子可能會消失。其中一半原因與氣候暖化有關,另一半與城市化發展有關,若溫度上升2℃,就會對生態有很大影響,令生態不能回復以往狀況,情況值得市民關注。
李說,暫難預測本港今年冬季氣溫情況,但他補充稱,不能單靠一、兩年的數據就指全球暖化,「好似今年2月,係歷史性以來最暖嘅2月,但舊年2月則十分寒冷。」
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指出,全球暖化,雲量也隨着氣溫不斷上升而產生變化,若持續高溫,雲量蒸發快,其積聚自然減少,很快會落雨,令雨水分佈失衡,「嚿雲未飄到其他地區就落雨,咁咪造成某啲地區會經常落雨,某啲地區就無雨落情況出現。」
文志森指出,高溫氣候也影響自然界生態環境,「以樹木為例,由於水份蒸發得快,咁樹木咪需要吸收更多水份,造成惡性循環,間接減少雨量。」他表示,現時本港每年用水量約為9億立方米,但全港17個水塘儲水量只有6億立方米,加上地下水管經常爆裂,每年平均浪費25%食水,本港每年需購買約7億立方米東江水,才可解決用水需求。
促港府準備應變
不過,在過去10年,廣東省出現多次乾旱,若內地食水短缺,或會影響本港供水,「華南地區越來越富貴,如果佢哋都唔夠水用,點供水畀你。」因此,他促請港府應盡快制訂用水資源政策,加快更換老化的食水喉管,污水循環再用及研究海水化淡,並呼籲市民要節約用水,否則,「我哋下一代就會有機會制水。」
上環大澳水浸勢加劇
【本報訊】天文台指,受全球暖化加劇影響,上環及大澳水位上升幅度較預期大,一旦踏入雨季打風季節,上環及大澳的水浸會加劇。
李本瀅昨表示,全球暖化加劇水位上升,按兩年前的估計數據,上環及大澳的水位會上升0.2米至0.6米,但近期估計顯示本世紀全球水位會上升0.5米至2米,水位增長的幅度較預期大。他擔心,一旦踏入雨季打風季節,上環及大澳的低窪地區,水浸情況可能會加劇。
「遲早畀海水淹沒」
因「曾德成河蟹事件」憤然辭職的基督教女青年會前社工謝世傑現居於大澳,他指大澳處於淤泥土地,受全球暖化及區內發展影響,近年已有下沉趨勢。但政府2011年竣工的河堤,只能阻擋每年的天文大潮,難以防止海水倒灌,「如果再唔制止,(大澳)遲早會畀海水淹沒。」:L 要制水,好麻煩呀:smilies14:
不如在大澳&上環的多雨地區做個濾水庫,將雨水引入去,咪可以解決問題law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