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錕喜獲遲來的肯定 光纖之父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img]http://news.mingpao.com/20091007/07ga002_.jpg[/img]早於40年前已提出光纖傳送信息理論、造就現今互聯網世界的「光纖之父」高錕,昨日終於獲得「遲來的肯定」,與兩位美國學者共同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第9位獲獎的華人學者。高錕得悉獲獎後發表聲明說﹕「有賴光纖的出現,這個喜訊已於瞬間傳到千里……我從來沒有想過會獲獎,感到非常驚喜。」行政長官曾蔭權透過發言人祝賀高錕,「是我們的無比驕傲」
高錕雖然於1933年出生上海,但一生與香港結下不解緣,早被視為本土學者一分子﹕他幼年來港入讀聖若瑟書院,其後從英國學成歸來,為中文大學當開荒牛建立工程學院,其後擔任中大校長達9年之久,退休後亦以港為家。
高錕現時身在美國,中大副校長楊綱凱引述高錕的獲獎回應說:「我對於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深感榮幸。諾貝爾獎鮮有表彰應用科學的成就,故我從來沒有想過會獲獎,感到非常驚喜。過去40年,光纖大大促進了資訊世界的發展及進步;亦有賴光纖的出現,這個喜訊已於瞬間傳到千里。」
香港學界紛紛讚揚高錕在光傳導和信息傳播研究的貢獻,高錕徒弟、研究光纖逾30年的應科院行政總裁張念坤形容,恩師1966年已發現光纖技術,這個獎遲了20年﹕「全行公認他是首個發現光纖的人,諾貝爾獎應早於1980年代就頒給他。因為1988年以後,全球海底電纜都以光纖鋪設。」全球光纜系統總長度已逾10億公里,足以環繞地球2.5萬次。
瑞典皇家科學院本周頒發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昨在香港時間傍晚宣布物理獎由3名光學大師分享,排首位為是高錕,他與兩名發明CCD光學圖像感測器的美籍科學家博伊爾(Willard Boyle)和史密斯(George Smith)共同奪獎。高錕可獲1000萬瑞典克朗(約1100萬港元)獎金的一半,其餘一半由另外兩名科學家平分。
高錕是歷來第9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亦是繼去年錢永健憑綠色熒光蛋白奪化學獎後,連續第二年有華人學者奪獎。高錕也是繼崔琦於1998年奪得物理學獎後,第二位在香港讀書成長的諾獎科學家。
評審團今年集中表揚光學研究,形容3位光學大師把銅線電話和郵寄通訊年代引領向互聯網、電郵和即時通訊的新紀元。評審團說﹕「諾貝爾物理學獎,表揚兩項給現今網絡社會奠下基礎的科研成就。它們為日常生活創造出很多實用發明,也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評審團讚揚高錕在光學通訊上取得開創成就,更促成環球寬頻發展,「令文字、音樂、影像和影片在一瞬間傳到世界各地」。
60年代曾與高錕一起研究光纖的科學家Richard Epworth說﹕「光纖對遙距通訊的重要,就像車輪對交通運輸一樣——只需一條幼如髮絲的光纖,用很小的能量,就能夠以高速作長距離信息傳遞。」
至於另外兩位得獎者博伊爾和史密斯所發明的CCD圖像感測器,更已融入大行其道的數碼相機,成為數碼攝影器材的「電子眼」,令傳統菲林成像技術出現翻天覆地變化,造就市民以手機等小器材,也可舉機即拍,分享生活。
評審團指出,現今網絡通訊之中,數碼影像佔去很大部分,博伊爾和史密斯憑早年愛恩斯坦創立的光電概念,於1969年成功以CCD數碼感應器,為後世開創了數碼成像潮流。
[img]http://news.mingpao.com/20091007/07ga301.gif[/img]
研究當娛樂「專利稅云云何足道哉」
[img]http://news.mingpao.com/20091007/07GA013_.jpg[/img]40年前,世界分隔萬里,高錕在香港撥一個長途電話到倫敦問候父母,匆匆3分鐘就得掛線,令他感受到以光纖拉近人類的重要。高錕主力研究光纖傳訊技術,透過開發傳訊過程零損耗的石英玻璃導管,把長程傳播變成可能。高錕直言光纖未為他帶來豐厚專利財富,但坦言「歷史留名史於願已足,專利稅云云,何足道哉?」
高錕自小是科學迷,以各式各樣化學物品做實驗,父母視他「頑皮仔」。高錕二戰前在出生地上海讀小學,六年級在化學實驗的第一個發明,是一個用來趕嚇貓狗的泥球炸彈!高錕在自傳中說,小時候發現紅磷屬易燃物,氯酸鉀則是氧化劑,當這兩種化學物混合和經摩擦就會爆炸,他把這兩種物質像餡料般塞進濕潤泥土裏,風乾後成泥球炸彈,甫擲出即把貓狗嚇得半死!
但年少的高錕不畏險,最終令哥哥在實驗裏遭酸性液體燒傷手部。高錕後來遠離化學研究無線電,到英國修讀電機工程,畢業後於英國標準電話與電報公司旗下的實驗所工作,投入開發新一代電訊設備。
19世紀初期,人類依靠電報和電話等技術溝通,但容量已現樽頸,高錕見傳統微波有局限,但以激光的光波作為信息媒介,可以光速傳送萬里的光導技術才能切合需要。高錕為尋找讓激光前進的載體,曾測試不少物質,最終找出可透過高溫製造的石英玻璃導管,將內裏會損耗激光質量的雜質抽除,成為高純淨度的光纖管,從此光可傳送萬里。
諾貝爾評審團昨天讚揚高錕小心計算如何利用光纖作長距離傳輸,一條純玻璃纖維,可把光束信號傳送逾100公里,相比下,60年代最強的纜線傳送光信號,也只是大約20米。
高錕估計,下一代將是資訊科技、生物科技和納米科技的世界,望後輩透過開發科技造福世界。
雖然光纖是劃時代通訊產品,但高錕卻在自傳中承認從未分享專利稅,光纖研究的專利權全屬於公司,他只獲公司升職加薪,以及退休後獲終身長俸。高錕不介懷財富,坦言能找出到完全投合自己興趣的工作,令工作也變成近乎一種娛樂,還得到報酬和同行專家讚譽,專利稅對他而言何足道哉?
聖若瑟畢業 年初證實老人癡呆
高錕在實驗室醉心研究,但在家中卻自言是不折不扣的住家男人,平日幫助妻子打理家務,與兩個子女嬉戲玩樂。適逢今年是金婚紀念,姍姍來遲的諾貝爾獎成為兩口子最佳的紀念禮物;稍為可惜的是,高錕今年初證實患有輕微老人癡呆症,正接受治療。高錕妻子黃美芸今年2月接受訪問時,說高錕「老人家記性差」,時而忘記鎖匙或書本放在哪裏,但情輕微。
高錕從聖若瑟書院預科畢業後,到英國讀書,1950年代畢業後,留在當地電訊公司工作,1959年與電腦專家黃美芸結婚。婚後四年間,一對子女相繼出生,由於初時家境並不富裕,照顧子女的重任便落在妻子身上。
高錕在自傳中說,雖然工作繁重,回家後卻就是個不折不扣的住家男人,既抱孩子滾地葫蘆嬉戲,晚飯後又要幫助家務﹕「我給女嬰更換尿布、洗澡,和小兒子在浴缸玩耍;另一邊廂美芸在廚房裏弄晚餐。我算得上是第一代的住家男人,甚至會得推嬰兒車帶孩子外出散步,那時的大男人沒有一個會這樣做。」
在自傳中,高錕常常流露對妻子的感激,如她願意放棄工作照顧家庭,公餘時為他編寫電腦程式,解決複雜的數學運算。
70年代,高錕獲邀到中文大學工作,妻子義無反顧向他說:「即使你要搬到撒哈拉沙漠,我只要提起行李便可以起程!自從離開我們在英國的家,踏足遙遠的地方,住過那麼多不同的居所,已經沒有什麼地方可以難得倒我。」
高錕坦言,在英國時有感華人發揮空間有限,始終希望在香港這片中國土地植根,這令他毅然回港工作,輾轉於1987年擔任中大校長,至今仍居住在跑馬地,以港為家。
利用光反射 廉價傳信息
人類很早就知道,光能夠沿容器中放出的曲線水流傳輸,也能夠在彎曲的玻璃棒中前進,背後的理論是光的全反射作用,即光在彎曲水流或者玻璃棒的內表面中發生多次全反射,就像光在彎曲前進。高錕1966年發表的《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論文,提出只要解決玻璃純度和成分等問題,就能利用玻璃製作光學纖維,透過光的全反射作用,長程高效傳輸信息。
其後,高錕的設想逐步變成現實﹕石英玻璃製成的光纖出現,至今光纖製成的光纜鋪遍全球,成為互聯網、全球通訊網絡等的基石。此外,醫學上也廣泛使用光纖,像是胃鏡等內窺鏡,可讓醫生看到患者體內的情;光纖系統還在工業上大量應用。
光纖不僅解決信息傳輸問題,更大大降低成本﹕光纖的信息傳輸量是金屬線路的成千上萬倍;製作光纖的原料是沙石裏的石英,金屬線路則要貴重得多的銅等金屬。 咁後生就老人痴呆...都幾慘!
不過冇拿專利,好偉大!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