蠓患疑襲馬鞍山食署捱批記者75分鐘被叮18口專家促加強防治
【明報專訊】馬鞍山近月蚊蟲為患,雖然食環署 已加強除積水滅蚊,但記者近日在其中一間投訴蚊蟲為患的中學外花圃邊親身測試,75分鐘內手臂被叮了18口,傷口紅腫逾24小時才復元。有區議員及校長懷疑,叮咬記者及居民的除了蚊外,還包括更難撲滅的「蠓」(蠓,粵音懵)。事件帶出食環署一直只監察蚊患,對同樣叮人的蠓卻疑未有重視,亦缺乏長期監察。傳染病專家認為政府不應忽視蠓患,呼籲政府加強防治及撲滅蚊蟲程序。
8月蚊患指數全港最高
馬鞍山區疑因公園堆積垃圾,加上地盤及荒廢礦場積水等問題,蚊患近日惡化,8月份蚊患指數異常地升至25%,屬全港最高。食環署稱加強滅蚊工作後,本月馬鞍山臨時蚊患指數暫已回落至10%。
不過,馬鞍山恆安村保良局胡忠中學校長陳玉楷說,近月學生投訴早會時在操場被蚊蟲叮咬的情况持續,被叮者感到痕癢,他懷疑叮學生的部分是蠓而非蚊,來源可能是學校圍欄外的幾棵榕樹。
沙田 區議員楊祥利補充,蠓靠枯葉或濕潤腐土即可繁衍,不像蚊一定要有積水才可繁殖,他懷疑食環署現時以除積水為主導的滅蚊措施,能否有效撲滅蠓患。
議員質疑清積水難杜絕
楊議員指出,與食環署人員本月18日巡視學校外的榕樹,兩三天後有穿保護衣人員到場噴殺蟲水噴霧。記者上周四正午到恆安村學校外觀察,找不到積水,卻發現蚊蟲叮咬問題仍然嚴重,顯示署方殺蟲效果成疑。
記者當天穿著短袖上衣,正午坐在學校旁花圃75分鐘做「人肉測試」,結果雙臂共被不知名小蚊蟲叮了18口,傷口紅腫。記者未能確認品種,但按自拍照片,叮記者的其中一隻黑色小蟲擁圓翼及短腳,與網上流傳的「蠓」的外形有點相近。但無論是食環署還是滅蟲 專家陳澤森,均指記者相片解像度太低,難似判斷相中的是否蠓。
記者感到被叮處非常痕癢,當晚傷口仍紅腫及發出微熱,要24小時後傷口才大致復元。有家住恆安村的中學生稱,校外或家中不時有蚊蟲,但難以確定品種,學生指蚊蟲叮人情况於暑假最嚴重,幸課室有冷氣,故不影響上課。
食環署:已噴灑除害劑
食環署透露,過去一年沙田區接獲3宗有關蠓的投訴,但早前巡視上述中學時在校外榕樹檢獲的一隻小蚊蟲,證實不是蠓,而是甲蟲。不過,該署已在上址可能滋生蠓的地點噴灑除害劑,及已向上述地點附近屋苑的管業處提供防蠓知識,並建議僱私人滅蟲公司 跟進。食環署強調,已有採取不同方法處理蚊患及蠓患。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