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杆植物瀕死,花盆變煙灰缸,9區美化變醜化
政府近年提倡全港18區積極推動地區美化工程,不少地區便針對污濁欠佳的道路環境,廣設欄杆花盆。不過,本報發現最少有9區的花盆竟淪為煙灰缸、垃圾桶,所種花卉瀕臨死亡,變相「醜化」地區。部分地區更須年花百萬更換萬棵盆栽,被環團質疑有浪費公帑之嫌。綜合各區狀和香港顧問園境師協會意見,欄杆花盆工程面對市民公德心不足、承辦商管理欠佳及種植方法不當三大問題,身兼中西區議員的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主席葉國謙說,花盆設置計劃主要由區議會主導,促各區收緊合約承辦商的管理條款,加強保養護理。副主席陳淑莊建議政府提供統一護理指引,協助改善種植質素。
全港多個地區推行欄杆花盆美化工作,令原來單調枯燥的街頭環境耳目一新,可惜這類欄杆花盆的保養代價不菲。本報透過實地訪察和蒐集多個區議員提供的資料,發現中西區、灣仔、東區、九龍城、油尖旺、觀塘、元朗、荃灣和葵青區等,最少有9區的花盆出問題。
中西區去年12月在區內19處設置340個欄杆花盆,今年7月再展開第二期管理計劃,下月起至明年3月底的9個月內,撥款74萬元予承辦商作日常管理,和平均每個月更換時花一次,平均每盆每個月的保養費約需240元。
但據記者觀察,在介乎德輔道西及皇后大道西一帶的欄杆花盆上,有不少堆滿膠瓶及煙蒂,更有植物被纏膠帶影響健康。花盆內植物良莠不齊,部分葉色枯黃,枝節下垂。
陳淑莊承認,雖然栽種時花十分美觀,卻需頻密更換保養,對長遠延續計劃有保留。
據元朗區的綠化計劃文件,全區設置的花盆多達2000盆,每6至8星期便要更換時花,一年便損耗1.6萬盆,涉及經常開支達114萬元。元朗區議員周永勤稱,元朗市中心路旁已廣設花盆,但懷疑部分花種較脆弱需經常更換,造成浪費。
在九龍鬧市,不少花盆被煙民當作煙灰缸,九龍城區議員尹才榜說,煙民要走到戶外才可吸煙,卻缺乏公德心亂擲煙蒂。油尖旺區議員陳文佑形容計劃已由美化社區變成「醜化」社區,希望負責管理的部門加緊處理。
各區欄杆花盆管理工作,康文署提供技術支援,亦有部分由路政署等其他部門負責。康文署發言人回應,由於部分行人路地底有公用設施,才考慮放置坐地式花盆或欄杆花盆,該署會向區議會建議種植地點、品種等,和負責植物保養。
園境師﹕路邊不宜以花盆種植
本身是東區區議員的香港顧問園境師協會主席劉興達認為,市區路邊植樹具綠化及降溫功效,但不宜以花盆栽種植物,脆弱的花卉更不適合,因為要投放大量資源維持花卉存活及美觀,不符成本效益。劉興達說,曾在區議會提出上述問題,但綠化工作由康文署統籌,由選址、選種植物品種,以至工程費用,均由該署提出。他同意市區應多做綠化工程,但不應浪費公帑,認為種樹較合適,但亦要規劃得當,例如讓樹木有足夠生長空間。
香港鮮花盆栽批發商會主席賴榮春表示,最近曾協助地區團體,改善廣東道一帶欄杆花盆的泥土。他發現這些花盆太小,泥土不足以供應養分,承建商原本用來種花的泥土質素亦欠佳,需要更換。
他亦表示,在路邊欄杆懸掛花盆,不宜種植「嬌生慣養」的花卉,例如蘭花,它們難以承受汽車經過颳起的強風及排放的塵埃,路邊綠化其實選擇不多,可以種根木科的植物如九里香及米仔蘭等,但不能忽略日常護理,需要不時澆水,又要監察泥土的酸鹼度;負責保養的前線員工亦應接受訓練,例如不應以水喉「灌水」,「否則連泥土也掉」。
長春社保育經理蘇國賢指出,規劃市區綠化,應先了解各類植物對保養要求不同。種植顏色鮮艷的開花植物,代價較高,因為壽命較短,通常不到兩個月便要更換,若選種賞葉植物,例如葉底呈紅色的小型灌木紅背桂、常見的灑金榕等,壽命較長。他說,本港城市發展一向沒有預留空間綠化,「多些植物始終是好事」,但不應胡亂揮霍公帑。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