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義權威,談奧巴馬反恐
筆者早前在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拜訪了當代恐怖主義研究權威、期刊《恐怖主義與政治暴力》主編舒密特教授(Alex P.Schmid)。原籍荷蘭的舒密特有歐洲多國混血血統,除了是相關領域的領頭學者,也曾於1999至2005年擔任位於維也納的聯合國反恐部門主管。他對恐怖主義的定義,雖然和中國官方頗不相同,卻被廣泛應用於教科書和各國政府指引當中,值得華文世界加以研究。他談及奧巴馬擔任美國總統後的反恐政策,也值得重視。舒密特認為,雖然奧巴馬承諾關閉關塔那摩監獄、停止執行酷刑、改變全球反恐戰爭策略和海外應急行動,但目前評價美國政策有否顯著改變乃言之尚早。「新政府不能用70天的時間,改變進行了7年多的政策。依舊沒有改變的多的是,例如秘密引渡和使用無人駕駛飛機在巴基斯坦的轟炸,都造成大量的間接傷亡」。對舒密特而言,奧巴馬面對的反恐挑戰,並非技術性的微觀層面,而是政策性的宏觀層面﹕「他必須對穆斯林明確表明,打擊恐怖主義並不是針對伊斯蘭,因為這是蓋達成功塑造的形象。他最大的挑戰是以行動削弱蓋達的理論基礎,不要讓穆斯林把苦困歸咎於猶太人和所謂十字軍戰士上」。月前奧巴馬在埃及與穆斯林對話,明顯符合上述理念。
舒密特預測奧巴馬要在華府的恐怖組織名單中剔除個別成員十分困難,「把組織加入名單,往往比除名容易。某程度上,這全是政治過程,從名單中除名意味給回一個武裝組織合法性,希望除名的組織,則必須不斷討價還價,乃至為此付出代價」。換言之,激進組織要除名,首要改變其引發衝突的方式,「參與和平的政治,必須有一個政治空間,讓組織追求合法的目標」。但他相信奧巴馬更改名單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並認為巴勒斯坦的哈馬斯將是最值得注意的案例。「哈馬斯很可能從名單上除名——要是它希望參與上述政治過程,及肯放棄對以色列的火箭襲擊」。
舒密特對恐怖主義的定義被學界廣泛引用﹕「恐怖主義一方面以製造恐懼及強制使用暴力為有效改革的信條,另一方面透過精心設計、對外宣示的直接暴力,無視道德及法理常規,以達到向不同受眾及敵對組織傳達的宣傳及心理效果」。根據這定義,哈馬斯的非恐化,就不是不可能,而讓世界遠離暴力,也是他的願望﹕「許多人拿起武器戰死,對弘揚目標卻徒勞無功,不但沒造就一個美好的未來給自己或子女,更甚的是就算他們得勝,也不能確保帶來美好新世界﹕看看眾多後殖非洲國家,穆加貝的津巴布韋便是一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剛宣布接受一個非軍事化的獨立巴勒斯坦國,但條件極嚴苛,舒密特的預言能否落實,尚未可知。
由此推論,奧巴馬的反恐外交是下了工夫的,也似和舒密特的預言不謀而合,畢竟在經濟危機難以迅速解決的前提下,外交得分是他短期內能保住民望的最有效途徑。舉一反三,伊朗選舉糾紛儘管滿足了一些美國右翼分子的意願,卻與中東反恐大氣候頗不協調,似乎也不是奧巴馬政府希望出現的事。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