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電話私隱網上賤賣,轉售保險代理電話促銷商圖利
本報發現近月有人在網上討論區公然販賣電話用戶名單,把以萬計市民的個人資料如電話號碼、姓氏、薪金及職業,出售給保險代理或其他電話促銷機構。每個受害市民的電話號碼及私隱,被人以低至5角的賤價不斷重複出售,致受害者不勝其煩。事件帶出「人對人」促銷電話「冇王管」,買電話用戶名單作促銷卻不犯法,致市民私隱資料變成謀利工具。
政府2007年底實施《非應邀電子訊息條例》後,商業機構若隨意以錄音廣告信息狂轟手機用戶,隨時違法,這導致未有法例監管的「人對人促銷電話」需求大增。電話促銷業界人士說,為增電話直銷成功率,有保險或投資顧問願意以約「每人1元」的代價,暗中購入「高質素」電話用戶名單促銷,這已成公開秘密。
本報追查即發現,近月有人在網上討論區公然販賣疑以不正當手段取得的電話名單。販賣者名叫Jan,他暗示他擁有的電話名單涉及市民數以萬計,並聲稱資料新鮮,因資料來自最近半年的電話問卷調查。但他沒披露他來自哪間調查公司,以及販賣名單前是否已獲公司批准。
記者佯裝客人以MSN與Jan聯絡,他指電話名單每人售價5角至8角,名單內資料包括電話號碼、姓氏、性別、年齡、薪金組別及職業。但若記者只需要月入逾2萬元人士的資料,對方回應因要篩選,價錢便要增至每人1.5元。
記者與Jan在街上交易時,他更出示40至50張聲稱是名單買家的卡片,以示其電話名單「好賣」,記者所見,卡片主要屬於一些跨國保險公司的中介人。他收錢後,以手提電腦把載有約1000人的名單的excel試算表檔案,抄到記者的USB「手指」交易,他透露單是當天,連記者在內已有3人光顧他買名單。
記者其後試打所購電話名單上約16個號碼,在12名肯接聽市民中,9人指名單上資料大致正確。部分人對自己私隱資料被人出售感憤怒,除猜測泄漏資料者是電話市場調查公司外,又懷疑近日屢受促銷電話滋擾與名單販賣一事有關。
電訊管理局發言人回應稱,若發現有電訊牌照商違反牌照條件,即未得客戶同意下披露(如出售)客戶資料,局方會調查,以保障市民私隱。但若披露者非持牌電訊商,電管局則無權監管。
私隱專員公署回應指出,07年至今從未收過投訴指有人在網上販賣市民電話名單,但過去數年平均每年有逾10宗市民投訴,關注「機構不知從何途徑取得其個人資料」作直銷用。
私隱署強調,若個人資料蒐集者收集個人資料後,未經當事人同意便把資料用於與當初所述不同的目的,如販賣其資料,可能違反《私隱條例》。但買家是否犯例,私隱署無明確回應。而由06年4月至今累積接獲逾210宗「使用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的投訴中,署方已就其中6宗向被投訴機構發出警告或勸喻。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