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醞釀保護主義任總憂掀惡性循環 加劇市場波動
金融海嘯第二波逼近,一向扮演預警角色的金管局總裁任志剛稱,要警惕貿易保護主義正擴散至金融領域,特別是信貸緊縮,及經濟下滑周期之間,醞釀成惡性循環的憂慮,將令金融市場可能出現更大波動調整。事實上,金融保護主義已成為國際間另一個新隱憂。記者:劉美儀 高明輝任志剛昨出席立法會會議時,形容金融海嘯第二波可透過三大渠道演化,包括第一浪由次按信貸問題引發的餘波;第二輪因信貸緊縮與經濟下滑之間產生的惡性循環;及最令他憂慮的金融保護主義抬頭。他闡釋金融保護壁壘這新名稱,舉例指「多儲備的國家不買美國國債」,或「有錢的不買外國金融工具」。
港「身家」厚自保能力高
不過,即使有關情況出現,他相信本港受影響程度將較其他地區輕微,因本港對外投資資產總值,較本地生產總值規模多2至3倍,乃全球境外淨投資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反映本港「身家」雄厚,抵受第二波衝擊的自保能力較高。對於金融保護主義抬頭,在國際上已成為新隱憂,英國首相白高敦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警告,比起貿易保護主義,金融保護主義危機是「更大問題」。他指,很多銀行已從新興市場撤資,而很多人也將資金退到本土銀行體系上,這就是金融保護主義的第一步,並將引致前所未見的貿易保護主義。惟白高敦卻是金融保護主義的大旗手,例如英政府注資皇家蘇格蘭銀行時,要求該銀行從國外銀行中撤資作為注資條件之一。至於如何對抗金融保護主義,各國元首的建議包括加強國際貨幣基金(IMF )的功能、重訂金融監管措施,及限制各國政府推出「買本國貨」(Buy Local )的刺激經濟措施。較早前,奧巴馬政府推出的刺激經濟措施包含「買美國貨」(Buy American )條文,觸發全球對新形式的保護主義的憂慮。
發展中地區打擊尤大
國際社會力壓保護主義藉金融海嘯借屍還魂,任志剛指出,政治形勢可能迫使政客在拯救金融機構時,設定一些具保護主義色彩的條款,相信國際社會對此亦會相當關注。立法會會議上他亦舉例指,具備資金但拒絕購入外國金融工具,或持有不菲外匯儲備的國家不買美債,亦是保護主義擴散的徵兆,此舉對發展中地區,或倚賴對外舉債借貸的金融機構而言,影響尤為巨大。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上周末在倫敦,對中國是否續買美國國債,表示要視乎外匯安全及保值等因素考慮,引起外界對美國債前景的揣測。亞洲儲備大國特別是中國及日本,乃美債最大買家。
美國債價今年已跌5%
美國「印銀紙」救市,令市場狐疑國庫券會否存在爆破泡沫,任志剛表示,市場揣測已令今年1月以來,10年期國庫券孳息率從2.1厘飆升至2.8厘,換言之國債價格已下跌約5%。
專家意見:各國恐引發大蕭條重現
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憂慮,金融海嘯第二波將由「金融保護主義」引發。事實上,金融保護主義這個議題,已成為全球各國政府及商界領袖的關注焦點,甚至擔心金融保護主義,令舉世重蹈上世紀30年代貿易保護主義引發大蕭條的惡果。高盛聯席總裁Gary Cohn 關注銀行及汽車業的保護主義,他質疑「英國金融機構仍會否放貸予外資機構」。
比貿易保護主義更麻煩
紐約泛歐證交所(NYSE-Euronext )行政總裁Duncan Niederauer 指,監管機構認為交易所是國有,就算不是國家的財富,也是策略性行業,所以要施保護主義。儘管以提高關稅為主的貿易保護主義難以重臨,惟分析指,保護主義可能在金融業借屍還魂。有專家指,雖然各國在過去50年,藉世界貿易組織(WTO )的政策,已大幅下調關稅及減少貿易壁壘,但世界上沒有處理金融保護主義的世貿,故解決金融保護主義,比取消關稅更困難。
from [url]http://appledaily.atnext.com/template/apple/art_main.cfm?iss_id=20090203&art_id=12158985[/url]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