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銀團快到期 大企業再融資高峯殺到
金融海嘯導致的信貸危機波及大企業,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在立法會會議上表示,市場估計今年將有逾1000億元銀團貸款到期,需續期或重組,但因活躍於本地銀團貸款市場的歐美大行「後欄失火」,紛紛將海外資金「班師回朝」,將對企業信貸構成影響。他指,對政府直接參與貸款,像中小企般向大企業提供信貸擔保的方式,各界可持開放態度探討。記者:劉美儀今年適逢本地大藍籌再融資高峯期,統計顯示,年內需要再融資的大藍籌中,以和黃(013)的融資規模最大,據彭博資料,和黃單是本地的銀團貸款今年要續期的規模便達180億元。其他需在年內進行再融資的上市公司以地產股為主,包括信置(083)及嘉里建設(683)等。有參與銀團的業界指,因財困需要政府注資或自行集資的歐美大行,如花旗、巴克萊,及與荷蘭銀行整合的蘇格蘭皇家銀行等,均屬本地銀團市場較活躍的外資行。
中資行成銀團主要「水喉」
銀行界認為,外資行淡出本地銀團市場,會導致企業信貸息差擘闊上升,但本地大藍籌財務穩健,相信始終可取得所需融資,而且除本地銀行積極包銷外,近年中資行亦已冒起,成為銀團市場主要「水喉」。任志剛表示,金融海嘯發生後,銀行提供的信貸出現輕微收縮現象,但像歐美市場信貸嚴重緊縮的情況,暫時成功避免在港出現。惟他不排除,未來數月情況「可能出現重大轉變」,變數來自今年將有逾千億元銀團貸款到期再融資的洪峯。他形容今年情況相當「關鍵」,部份外資行因要處理總部問題,持續去槓桿化可能令海外業務受影響,其他參與銀團市場的本地行,能否「補上」短欠,最終取決於銀行借貸態度。他說金管局會密切注意事態發展,有需要時作出適當行動。在回應議員梁君彥有關企業信貸緊縮及政府角色時,任志剛進一步闡釋指,既然政府在中小企借貸上,已冒信貸風險提供擔保,當局若就銀團借貸直接參與擔保,外界亦可持開放態度研究。
任總籲政府可擔保企業
去年第4季本地零售銀行貸款總額下跌3%,貿易融資更顯著減少近15%,惟他相信,當中主要反映外貿收縮,並非銀行刻意收緊貿易融資信貸。政府去年底推出總值達1000億元的特別信貸保證計劃,為非上市中小企提供最多達七成政府擔保的借貸,預期4萬家企業受惠。東亞銀行(023)副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彭玉榮表示,銀團貸款對象主要是本地大型企業及一線公司,他相信該行會繼續放款予有借貸記錄的客戶。恆生銀行(011)總經理馮孝忠亦認為,外資行減少境外借貸,主要影響會反映在信貸息差擴[img]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_hkfont/16px/black/FBC2.gif[/img]上,多於企業遭遇融資困難,鑑於拆息水平已見回軟,故借款人實際借貸息率(拆息加息差)仍然下降。10年前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日資行亦曾一度班師回朝,淡出本地銀團及債務市場,但數年前已陸續回流。
專家分析:高風險項目難借貸
信貸收縮令企業難於借款,非單是香港企業要面對,外國企業亦面對同樣境況。美國太平洋天然氣及電力公司(PG&E )行政總裁Peter Darbee 曾指出,資本市場情況混亂,在信貸緊縮下,資本市場將會分辨高風險和低風險項目,當中高風險的不會得到融資。有經濟學家指出,如果信貸市場持續萎縮,影響將會擴散至企業及消費者,減低借貸,最終會導致消費及投資下降。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首席經濟師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Simon Johnson ,在冰島出現金融危機後,分析信貸緊縮是由金融機構逐步向外擴展。他表示,雷曼及AIG 出事後,企業信貸首當其衝,繼而從企業擴散至國家。亦有分析指,借貸需求跟隨供應一併緊縮。曾任房貸美資深經濟師的經濟學家Arnold Kling 認為,政府應拯救的是信貸用家──企業,因為要是企業沒有盈利,商人、投資者都不願借貸。他指削減僱主繳交工資稅有助增加企業盈利,從而增借貸需求。
[img]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090203/large/B02_01_a.gif[/img]
from [url]http://appledaily.atnext.com/template/apple/art_main.cfm?iss_id=20090203&art_id=12158962[/url]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