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數優惠交流網's Archiver

young 發表於 2009-1-29 13:20

救市由開放銀行做起

冰島自一九九一年起私有化國企、大幅減稅、全面開放貿易、讓資金自由出入、浮動匯率……按足本子辦事,贏得了市場經濟期許的繁榮興盛——在二○○七年得聯合國推許為全球生活質素最高的國家,排名猶在美國、瑞典等所謂先進國家之上。然而一場金融風暴,冰島卻「破產」了,要國際貨幣基金會(IMF )出手搭救,其三間銀行更重新被國有化。市場經濟非為溫室,可是冰島又何以不濟如斯?
初步的死因調查傾向把冰島「破產」歸咎於兩大原因。一、冰島人民大都把矛頭指向那三間銀行,認為五年前將之私有化,鑄成大錯。二、外間專家們則認為冰島般的小國根本便沒有條件發行貨幣,不是跟香港看齊和美元掛[img]http://hk.face.nextmedia.com/new_hkfont/16px/black/FCC6.gif[/img],便該採用歐元為貨幣。
一笑傾城,再笑傾國。三間銀行足以亡國?一念之差,沒有加入歐元貨幣區竟毀掉近二十年走資來之不易的成果?這樣的問題真的磨人也。
楊懷康
無定向風
國有化銀行非為出路
在這兩大原因當中,冰島人民的指控最是無稽:只消國有化銀行便保得住冰島的經濟,那麼中國又何須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把四大銀行私有化?(朱鎔基花了人民幣四兆元——相當於○五年中國GDP 之22%——才清理掉國企銀行的呆壞賬,讓他們有條件上市。)冰島政府重新接管三間銀行,肯定只是權宜之計,絕非出路。
須知國營銀行跟所有國企一樣,都是由官僚來瞎指揮;不是把資金借給沒有本事還錢的企業;便是舞弊營私,將錢借給友好單位;而後果則如一——貸款有去無回,以致銀行滿盤都是呆壞賬——未經朱鎔基注資粉飾之先,內地銀行的呆壞賬率起碼十倍於香港的水平,每借出一百元便有二、三十元收不回來。銀行由是長期虧蝕,自不待言。結果?官家放貸、納稅人買單——由庫房承擔起銀行流血不止的赤字。
當然,眼見美國動用七千億美元公帑拯救金融機構,冰島人民大可理直氣壯的說:美國是資本主義大國,美國做得,為什麼我們不能?負負不便得正,美國實行的雖然名為資本主義,內裡水分甚多。別的不說,美國的利得稅率幾近四成,冰島則只是18%而已,難道冰島也要追隨「資本主義大國」加稅嗎?普天之下,不管是什麼的行業,國有化從來都不是促進效率之道,國有化銀行又豈是出路?
銀行的先天缺陷
當然,這不是說現今私人銀行的運作模式便沒有可以改進之處。事情儘管尚未明朗化,一些報導則暗示冰島的銀行放貸勇猛過人以致鬧出亂子,內裡不無貪污吃黑的成分。(爆煲前夕,冰島銀行的借貸總額相當於其GDP 的十倍,比例大英國一倍,是香港的五、六倍!)國有化便不會營私舞弊嗎?證諸大陸動輒涉及天文數字的金融大案,國有化銀行反倒將市場經濟下的特殊情況常規化,把貪污吃黑的規模全面擴大。
當下銀行運作的一大先天缺陷,是拿存戶的資金而不是銀行股東的資本去投資放貸。那麼投放起來,又豈會謹慎其事務求萬無一失?長時間以來,政府基本上沿三個方向彌補這個先天缺陷。一、不斷要求銀行增加資本,好保證萬一出了亂子,亦有本錢填補損失,不致禍延存戶。格林斯班認為經過海嘯一役,銀行要將資本充足比率從10%(要有十元資本才可以作一百元的放貸),提高至14%。二、由官僚設立硬性的存款保險。三、加緊查核銀行賬目,以防患於未然。三管齊下,還是爆發一場空前金融災劫,為什麼?
不對稱的角力
依我看,問題有兩個。一、雖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可是監管卻是一場不對稱的角力戰:在上面監管的是做不做也拿卅六的官僚,被監管的則是由名牌大學培訓、成功鑽其空子便發大達的商場才俊。你說誰的贏面較大?你提高資本充足比率嗎?AIG 便發明CDS (Credit Default Swap )合法地幫銀行避過要求,以減少積壓的資本。就算果如格林斯班所說,把資本充足比率提高至14%,誰可以擔保銀行不會想出別的辦法繞過監管?
二、監管愈嚴便愈難有新的銀行入市,由此形成高高的入市門檻,也就形同賦予已經開了業的銀行特許經營權。為了取悅於政客官僚以保住這特權,好些銀行便委曲求全,甚至淪為政策工具亦在所不惜。美國的次按氾濫,導因之一是銀行按政策要求增加為貧下地區提供樓房按揭。香港的銀行對這種政策要求理應並不陌生,目下特區政府不是喝令銀行不得落雨收遮,更要給中小企增加融資放貸嗎?國有化銀行當然只會令放貸更為政治化,製造更多要納稅人買單的呆壞賬。
跳出框框 開放市場
在此且讓我重複一遍:事實證明,從提高資本充足比率、設立存款保險(若然存款保險管用,那麼從愛爾蘭到香港,又還何須政府出頭給存款再作保險?)以致加強監管都顯然解決不了銀行拿借存戶資金放貸謀利這先天缺陷。蕭滿章兄認為出盡吃奶之力干預都不得要領,何不跳出框框,開放市場、全面競爭,讓銀行各自制衡,以收保障存戶利益、防止貪污吃黑、胡亂借貸之效。我認同這個開放競爭之議。
試想想,若然不設任何入市門檻,但凡想開銀行的人都可以自由入市,那麼要吸納存款,又豈能不扭盡六壬想辦法安存戶之心?若然存戶都知道銀行背後既無政府發牌認許,亦無官僚監察其事;那麼存起錢來又豈能不打醒十二分精神,以免所託非人?銀行、存戶雙雙24/7 全天候努力保證資金的安全,那又怎不比由官僚來監察更為保險?
沒有官家監管,單憑同行競爭來規範銀行的行為,真的不危險嗎?事實證明,風險絕不是想像的那麼高。在金融海嘯下,從美林證券、高盛到花旗集團,不管他們是經營經紀、保險或投資基金,也不管其規模是貝爾斯登般的精品店還是AIG 般業務遍布全球的保險業巨無霸,都一一陷入財困,甚至有倒閉之虞。芸芸金融機構當中,絕少新聞的是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 )。像中國國投入股的黑石基金無疑股價大跌,卻沒有要政府搭救。
作高風險投資而不出事
眾所周知,私募基金的特色之一,是其集資、投資活動都不受政府監管。他們的投資對象大都是沒有上市的企業,而不是在股市掛牌買賣的上市公司。沒有現成的市場作買賣,這些投資的套現難度較高,故此私募基金做的是高風險的投資。在金融海嘯下踩鋼線而不出事,不用說這些不受監管的私募基金確有一手。他們的經營模式是什麼?
首先,他們不向等閒的投資者集資。除了金額要有相當分量,更重要的是投資期長,兩、三年內都不得贖回。毋須時刻面對投資者贖回基金的壓力,私募基金由是有條件作不易套現的長線投資,爭取較高的回報。
除了有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從當頭頭的到投資經理,私募基金主事人的報酬收入都跟投資盈虧掛[img]http://hk.face.nextmedia.com/new_hkfont/16px/black/FCC6.gif[/img],是「持份者」(stake holder )而不單純是打工的。跟投資者同坐一條船,主事人又焉能不格外留神?
私募基金的經驗證明,資金來源穩定,而作投資的人跟提供資金的人利益一致,那麼就算是作不易套現的高風險投資,亦毋須官僚監管亦不致出事。若然開放市場,讓銀行全都像私募基金般地經營,其效果又豈不勝過不斷升級的干預?

[img]http://hk.face.nextmedia.com/images/next-photos/NextMag/986/640pixfolder/F986-032N/986_white.jpg[/img]

補白 侮辱顧客的廣告
不時收到信用咭招徠廣告,但云「閣下貴為××成員,現特專誠邀請閣下申請黃、白、黑白咭……」。細看其申請表格,則要提供各種文件;除身份證外,更要入息、地址證明等等。
每見到這些廣告信,都有種被侮辱的感覺:前恭而後倨,擦過鞋便反過來要我證明你沒有擦錯鞋,哪有人這樣做生意的?與其浪費紙張、油墨、郵費漫無目的亂發廣告信,何不先弄清招徠的對象是誰?(http://www.GetJetso.com - 著數網提供最新著數優惠情報,股市討論,潮流時尚美容討論拍賣及易物服務)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