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道:挪威易服癖來港剖析雙性人世界
知道要拍照,Esther 第一時間拿出粉盒,細意補上蜜粉,再填補唇上的口紅,橘色眼影、纖幼的眼線,加上豐滿的乳房,很難想像桃紅色裙子下有一整副男性性器官。他有兩名孩子、他是醫生、他是挪威有名的易服癖,他跟妻子一起來港,希望世人了解雙性人的內心世界。記者:張嘉雯本身是醫生的Esther ,結過兩次婚,跟現任妻子Elsa 一樣是性學者,Esben 是他另一個名字。目前年過50歲的他在8歲時就知道自己愛穿媽媽的衣服,把多餘的毛髮脫得乾淨,平常服用女性荷爾蒙,又喜歡和太太一起化妝,現在50%時間作男性打扮,50%作女性打扮。
過海關被當拿錯妻護照
[img]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081207/large/07la5p2.jpg[/img]
Esther (右)在挪威是名人,多次獲邀出席挪威版《舞動全城》。他說穿上粉藍衣服代表擁有陰莖,舞伴穿粉紅色,意思是擁有陰道。
作為枕邊人,Elsa 怎樣想?她自言跟Esben/Esther 更像朋友,在丈夫作男性打扮時仍然覺得對方有sex appeal ,日常生活跟天下男女、男男、女女長久關係的伴侶一樣乏味。她的底線是:Esben 不要做變性手術。Elsa 說自己可能是同性戀,或者Esther 是雙性戀,總之兩個人就是turn on ;他們的愛情,無以名狀,同時顛覆了稱謂,讓人發現原來可以準確描述兩人關係的辭彙如此匱乏。Esther 喜歡以自己的打扮作弄人,包括在訪問中途突然由女聲變男聲,把記者嚇得魂飛魄散;之前爭取在護照上同時擺放女性打扮及男性打扮的照片不成功,索性只放女性打扮照片,但以男性打扮過關,「每次這樣做,海關人員都會跟我說:『先生,你是否拿錯你太太的護照?』然後我就會忽然女聲,答:『不是』。」
非患病只需聆聽的耳朵
像他一樣有勇氣面對群眾的雙性人不多,他和妻子上周來港,到香港大學主持亞洲創傷心理研究學會的研討會,就是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少數族群,了解有變性傾向者不是患病,不需要治療,他們需要的是聆聽的耳朵,醫學界不應強迫求助者二擇其一,做好生理上的性別。他(她)知道港人愛到泰國看人妖show ,建議遊客跟她們合照之餘,邀請她們吃個飯,了解她們的生活,明白她們都是人,而不是妖。有需要人士,可以上網搜尋有關「GIRES 」及「WPATH 」的資料,兩個均是國際關注雙性人的組織。
特稿光映之中尋父蹤 兒子揭爸爸衣櫃
「你對我來說,永遠不是女人,無論你穿甚麼。」「當我穿女裝時,我是女人。」「那男人去了那里?你是我的爸爸。」「爸爸這個名稱根本不算甚麼,不過是傳遞精子的系統。」這些年來,他(她)穿梭Esben 及Esther 之間,爭取更和平包容的世界,這種抗爭在兒子眼中卻是無法理解的行為,兒子追逐著父親的思路,把故事拍成電影《All about my father (父親的衣櫃)》。Even 是Esben 與前妻Liv 所生的兒子,一次Liv 忘記帶門匙,撞破丈夫在家中作女裝打扮,兩人幾許掙扎仍無法妥協,最終分開。Liv 無比悲傷,不能接受丈夫穿上女裝,自覺多年來愛了不該愛的人,一段失敗的婚姻在她心靈留下重烙。
兩影展中奪獎
[img]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081207/large/07la5p3.jpg[/img]
Esther 說,因年紀問題,胸部肌肉鬆弛,加上服用女性荷爾蒙,所以擁有跟女性相似的乳房;穿上胸圍後,便如女人般現出乳溝。
Even 本身是導演,堅持父親是男子漢,無論怎換裝都不是女兒身,他用電影紀錄父親的故事,包括其父佩戴Nude bra 、女裝內衣、束衣、化妝、戴假髮的經過,穿上男工服飾維修遊艇、穿三點式泳衣游泳,變身女裝後跟第二任妻子Elsa 一起shopping 的情節,還有他跟父親激辯的內容。原來鏡頭前竭力爭取和諧世界的Esben ,在孩子心目中是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惜犧牲一切的人,Esben 流下眼淚,希望子女長大後,會更明白他。此片獲柏林影展最佳紀錄片泰[img]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_hkfont/16px/black/C7A2.gif[/img]熊獎和邁阿密同志影展最佳紀錄片。
港大首個變性人研究 男身女心被當精神病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在2006年進行全港首個公眾對變性人看法的研究,結果發現,35.1%人認為變性人不應享有跟其他人一樣的法律地位;此外,分別有15.8%及17.2%人不能接受變性人為同事或朋友。負責研究的學者稱,港人對不同性別傾向的理解不足。港大在2006年以電話訪問856名巿民,發現35.4%人認為自覺是女人的男性是有精神問題;14.6%人認為不應該把物業租給變性人,港大教育學院研究助理教授Mark King 對結果感憂慮,又指本港法例沒有充份保障變性人的權利。
不能註冊結婚
現時醫學界普遍認為有變性傾向者屬性別認同障礙,不會用藥物或心理治療,只以輔導方式讓他們紓緩壓力。過往出現這類困擾的病人獲轉介到瑪麗醫院性診所,由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社工、整形外科醫生、遺傳學家和律師作評估,部份人可選擇接受變性手術,但診所2005年後停止運作,有這方面困擾的人士,只能向區內精神科醫生求助。生來是男兒身的Nancy ,從小就自覺是女性,為了接受變性手術,要通過兩年多的現實生活測試,令原本從事社會工作的他被迫放棄本行。完成手術後,她為了方便工作,拿著已更改的身份證到銀行把稱謂由「Mr.」改為「Ms.」,但銀行半年來一拖再拖,「我已經投訴咗好多次,佢話要經好多個部門處理。」為了免除麻煩,現時是公司老闆的她以新身份在另一銀行開戶,把新資金及與客戶間的往來都轉往該銀行。由於出世紙上的性別不能更改,Nancy 和現任男友拍拖數年,但不能註冊結婚,令她非常失望。
[img]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081207/large/07la5p1.jpg[/img]
Esther (左)和太太Elsa (右)上周來港,到港大主持亞洲創傷心理研究學會研討會,講解性別認同障礙、性別分類,同時分享自身的經驗。孔慶初攝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