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牆鬆綁活化私人投資才是有效解決就業之道
(明報)11月29日星期六05:10【明報專訊】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經濟衰退,企業商號裁員成風,政府近期施政,以創造就業為首要考慮,以「救火」手段紓緩壓力。但是單靠政府之力,提供的就業機會畢竟有限,就算10項基建工程加速上馬,最多紓緩了建造業的失業情况,而且效果短暫,工程完成就無以為繼。不過,現在有一個機遇,就是隨着全球經濟大調整,有迹象顯示本港企業放慢或凍結在內地的投資,政府應該掌握這個契機,吸引本港企業加大在本土投資,創造長期持續的職位。
政府開支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約兩成,其餘八成靠私人投資,如果私人投資意欲低迷,影響肯定重大。就工程而言,私人與政府工程比重一向維持在6比4,但是近年發展商鮮有勾地,透過修訂地契、補地價發展的項目也不多。另外,經濟衰退,個別企業喊停發展計劃,例如國泰航空 公布採取連串措施對抗金融危機,包括投資總額48億元的新貨運站,延遲兩年興建,意味着環繞這項計劃的短期和長期職位,起碼延遲兩年才可以提供。
政府本年度增加基建開支,至於小型工程,政府明年會增加撥款約一成,由68.6億元增至75.7億元,創造1.2萬個短期職位。另外,政府與市建局 合作,重新檢視200多項市區重建 計劃,預計可以為數百名「失業白領」提供短期工作機會。這類基建加碼舉措,對於紓緩整體就業情况,會有一點作用,但效果不會太顯著,只是此時此刻,政府能夠做的大概就是這樣了。
會展3期大嶼啟德 發展
創造長期就業職位
歸根究柢,私人企業增加投資,才可以開創大量短期和長期工作機會。我們認為政府的視線,除了盯緊10大基建工程,另外一些項目,也應該積極推動,盡快上馬,提供機會,讓私人企業參與。以下幾個方面,應該加快進程。
(1)會展第3期應啟動──會展業是本港經濟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會展3期擴建延宕多年,問題卡在如何處理灣仔運動場一事上。據知有關規劃已經基本完成,政府要下定決心,開展諮詢,尋求最大共識,使會展3期盡快落實,給私人企業參與投資發展的機會。事實上,本港會展場地擴大至擁有100萬平方呎,才可以保持優勢,競爭力不致落後。
(2)大嶼山 發展勿只聞樓梯響──政府於2004年2月成立「大嶼山發展專責小組」,由財政司 長擔任主席,制訂了大嶼山發展概念計劃,完成公衆諮詢,在05年11月發表了公衆諮詢報告,制訂了發展主題和建議,但是幾年以來,進展不大。例如其中一個建議,在長沙發展水療及消閒度假設施,遲遲未有進一步詳情,投資者就算有意欲,久而久之,也會興味索然。
(3)啟德舊機場土地商機無限──由1998年機場搬往赤鱲角之後,就一直曬太陽,到近期才確定政府出資興建郵輪碼頭。啟德發展計劃是10項基建工程的重點項目,以「嶄新的海濱,匯集歷史文化、綠茵、體育及旅遊特色」為規劃主題,部分建設已經具體擬訂,蘊藏龐大商機,但是遲遲未見政府推出。
興建會展3期、大嶼山和啟德發展計劃,在興建過程中,已經可以提供數以萬計建造職位,更重要是建成營運後,可以提供大批長期工作職位。這些建設不應該靠政府之力來完成,私人企業應該是主力,政府提出具體計劃,肯定可以吸引私人企業投資。
拆牆鬆綁創造空間
「專員磋商」解保育死結
除了提供建設機會,政府在一些政策措施,也應該拆牆鬆綁,增加發展商加大本土投資的興趣。現時全港有逾100個大型綜合發展項目分佈各區,發展商早年透過收購新界農地和舊樓業權,然後向城規會和政府申請重新規劃,發展各類大型住宅、商業和旅遊酒店等項目。不過,部分計劃因觸及極敏感的生態濕地,或位處影響稠密市區交通和通風的地點,環保團體和地區人士為了保護香港的環境,多年來與地產商爭持不下。究竟怎樣才能達致雙贏?
發展局長林鄭月娥 先後促成換地保育古宅景賢里,至近日合和中心二期減建,她有感於政府內部不少人害怕被指摘「官商勾結」,處處避開跟發展商磋商發展計劃,她認為金融海嘯下應鼓勵發展商多在港投資,創造就業。林鄭月娥構思開設一名「專員」,專責協助發展商推展若干備受爭議的大型綜合項目,以公眾參與和一站式協調部門等方式,解開保育和發展的死結。
發展和保育不應該處於絕對對立狀態,林鄭月娥欲設立的「專員磋商」機制,若容許公衆參與、運作充分透明,並加入廉署監察的因素,則這類商議應該可以發揮積極效用,平衡發展與保育,創造多贏局面。這是可能解開近年保育與發展死結的方法,值得嘗試。
關於拆牆鬆綁,政府在其他層面也在進行。政務司 長每隔約3個月,與各部門首長舉行例會,昨日的會議,行政長官 曾蔭權 罕有地親自主持,他要求與會70多名部門首長,把保護市民就業視為施政首要任務,除了一些政府工程盡快上馬,創造就業機會,他又要求部門盡量給予企業最大方便,例如更快批出牌照,使新公司盡快成立,企業得以更快聘請員工,並加強企業對經濟前景的信心。
曾蔭權這項舉措,顯示他充分認知就業情况將會惡化。政府於市民就業,能夠做的其實不多,但是在拆牆鬆綁、提供投資機會、活化私人投資,則除了紓解短期困境,也可為本港長遠發展,做好更佳鋪墊。特別是大多數本港企業不缺資金,在外地投資舉棋不定之際,吸引他們加大本土投資,這是金融危機給予本港的機遇,就看政府能否及時掌握,使本港得益而已。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