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效益堪商榷政府切忌胡亂派米
金融海嘯的衝擊逐漸顯現出來,本港有政黨和個別立法會議員,倡議仿效台灣當局派發消費券,以刺激消費。消費券確實可以催動消費於一時,但效益十分有限,因為市民會否持續消費,關鍵不在消費券,而在於對經濟前景是否有信心。另外,自由黨批發零售界立法會議員方剛積極推動此事,說明功能組別議員在涉及界別利益時,也會很「民粹」,可以完全不考慮長遠社會利益,令人遺憾。方剛議員表示當務之急是營造消費氣氛。他認為政府應該效法台灣,向每名市民派發價值1000元的消費券,以本港約700萬市民計算,約需70億元。
消費券經濟效益
異於一般正常消費
從積極方面看,在市場投放1元的經濟活動,會有4、5倍乘數效應,70億元消費券,可以產生價值350億元經濟效益;另外是帶動民泷花更多錢消費,這樣就可以推高本地生產總值(GDP)。表面數字是這麼算,不過消費券是另一種模式消費,其效益與一般正常消費不能相提並論。
經濟學家的研究發現,事先張揚,敲鑼打鼓宣布派錢給市民消費,民泷得到額外購買力,但是商戶多會以提價來迎接消費者,如此消費券的購買力便會大打折扣。另外,消費券是一種「強迫消費」的模式,因為有限期,不用便沒用,因此,消費券很大可能只是取代市民打算消費的金額,實際上只是使市民省下金錢而已。
還有一點最重要的是,政府若派發消費券,用的是公帑,誰來埋單?最終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必然會循稅收覑手,補回開支。政府的儲備堪稱充盈,但是在困難時期,政府加稅也絕不手軟。例如SARS前後幾個財政年度,本港連年巨額赤字,政府被迫不理會民生困苦,以需要有足夠儲備穩定港元為由,增加薪俸稅和利得稅。專向中產階層開刀的外傭稅,正是在那時候開始徵收。
市民寧儲蓄不花錢
皆因對前景乏信心
其實,本港市民並非無錢,只是經濟環境惡劣,市民缺乏信心消費而已。本港銀行總存款量接近6萬億元,這是非常巨大的一筆錢,市民寧願放在銀行收取接近零的微薄利息,卻吝於消費。這種心態,首先與本港缺乏足夠社會保障有關,市民唯有盡量儲蓄,積榖防饑;其次是大多市民處此經濟景,誠惶誠恐,不知道會否失去工作,市民對前景缺乏信心,自然緊抓覑微薄的積蓄,以備不時之需。
旅發局主席田北俊不再是自由黨主席,他就自由黨積極鼓吹消費券,大唱反調。田北俊稱香港經濟不會只衰一兩年,而是衰足四五年,呼籲市民應該積榖防饑,又指消費券不可行,因為現時並非消費問題,而是信心問題。田北俊斯言一矢中的,值得參考。
財政司長曾俊華快將就下個財政年度的預算案展開諮詢,一些行業此際透過界別代表,紛紛提出訴求,除了要求分期推出消費券,部分在聖誕使用,部分在3至5月等淡季時使用,還有建議要求政府暫停徵收酒店房間稅、機場稅等,以吸引更多旅客來港云云。目前所呈現的圖像,是要政府一方面少收稅項,一方面大灑金錢。本港稅基狹窄,全港成年人,只有四分之一是納稅人口。本財政年度赤字已極可能接近1000億元。更重要的是,這次危機預期復元需時,因此未來兩至三個財政年度,政府收入也不容樂觀,公帑若用之不當,納稅人中長期會承受很大壓力。
以內需帶動經濟
加快基建最恰當
經濟不景,政黨、政客要求政府開倉派米,乃預期之內,只是現在搶閘而出者,並非被標籤「民粹」的民主派,而是一向被認為顧全大局的功能組別議員。反而一向自詡為民請命的民主派,迄今未見提出什麼出位訴求。可見涉及界別利益時,功能組別議員一點也不保守。早前來自商界的功能組別議員提出要求政府百分百擔保給予中小企的貸款,也是同出一轍的「只顧界別、不理大局」的狹隘思維。
我們認為,政府應該認識清楚:有所為,有所不為,才可以穩妥地利用公帑,帶領市民渡過這次可能長達幾年的經濟危機。以內需帶動經濟,抵消外部經濟不景衝擊,鼓勵市民消費只是其中一端。締造良好營商環境,為下次經濟復蘇做好各種準備,更能恢復市民信心,大家的消費意欲才可以持續下去。這絕不是消費券可以產生的效果。加快基建項目上馬,創造就業機會,包括擴大樓宇維修等小型工程等,既可解決長期的社會問題,也有利於提高社會的整體生產力。在這些方面投入資金,政府應該有所為。
總之,市民掙到錢,然後去消費,才是社會永續發展的模式,消費券只是興奮劑,藥力過後就會打回原形,耗費等於泥牛入海,無影無蹤,應屬有所不為之列。處此經濟困難時勢,政府應該關注弱勢社群、濟助行將大幅增加的失業人士。個別界別利益,並非政府首要照顧的環節。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