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果金:曾蔭權的「八萬五」
證諸生果金、加的士費、設立法定最低工資以至推行競爭法,著著跟時勢環境脫節,曾蔭權有哪個措施像是經過大腦的?(《蘋果日報》圖片)[img]http://hk.face.nextmedia.com/images/next-photos/NextMag/973/640pixfolder/N973-01FJ/8916915.jpg[/img]
領「生果金」要先通過資產審查之議一出台,即打其退堂鼓。虎頭而蛇尾,曾蔭權的「強政勵治」,看來也像董建華的「八萬五」那樣,早已不存在了。同樣不存在了的無疑是問責制:至今未有絲毫[img]http://hk.face.nextmedia.com/new_hkfont/16px/black/FCBD.gif[/img]象顯示哪個司局級高官須為這個滑鐵盧承擔問責。到了這個地步,這個政府說話又還算數嗎?言而無信,民望又焉能不滑坡?
懾於「感性反應」的民情而取消審查資產之議,足見曾蔭權以民望為浮雲,既虛偽又違心。若然他是全民普選出來的特首,而不是八百人「鳥籠選舉」的產品,有市民授權為後盾,總不致囿於一時的民情起落而進退失據吧?
不管撤消資產審查的決定理性與否,曾蔭權政府跟民情脫節則又彰彰明甚。別的不說,金融海嘯當前、消費萎縮,執權者可無視八折黨橫行的事實,的士費尚未「短加長減」,便先加一元起錶費,即時導致乘客量下降;既打擊司機收益,又危及牌價。乘客、司機、車主無一得益,這般強政勵治,所為者何?莫非就是為了體現不為認受的政府大權在握?
較諸誓要在所有行業雷厲推行的「法定最低工資」而言,在百業蕭條之際加短途的士費則小事一樁而已。若然加的士費導致乘客量下跌,硬性為所有行業設定最低工資,那又將對就業帶來什麼後果?是提高就業,還是在經濟衰退之際,製造失業?
營商環境急速惡化,急香港人所急,政府是應該以法定最低工資加重僱主的負擔,還是給業界施以援手,替他們鬆綁?不幫手鬆綁且也罷了,曾蔭權偏偏又挑這個時刻來推行競爭法。他不是在第二任的第一份施政報告說過了嗎,跨國集團並不擔心這個新法,立足香港的中小企可滿腹疑慮。驚濤駭浪,還要給中小企添煩添亂,那又是促進經濟之道否?
曾蔭權一貫奢言所有措施政策莫不經過深思熟慮、考慮周詳。然而證諸生果金、加的士費、設立法定最低工資以至推行競爭法,著著跟時勢環境脫節,有哪個措施像是經過大腦的?
香港方圓不到五百方哩,絕對是個小地方。只要執權者拿出「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虛懷,要掌握這個小地方的時勢環境會有多困難?不幸嘴巴上特區施政是「以民為本」,實踐起來卻是「親疏有別」,如斯一來又何以緊跟民情?
這不是說曾蔭權(及他的前任董建華)格外冥頑不靈。非也。然而他們都沒有民眾基礎、都不為認受,無從在市民授權的基礎上建立威望,那麼施政又豈能不面對這種、那種挑戰?
面對挑戰,不為認受的政府焉能不虛怯起來?除了靠利益輸送爭取支持、以為「箍票」,又還有別的辦法嗎?這麼一來又焉能不打擊民望?處處受制於小圈子利益團體,那又還兼聽得來嗎?形格而勢禁,那又焉能不接二連三推出脫離現實的政策,以致民望持續滑坡?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