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評分低反映市民焦慮深
(明報)10月17日星期五05:05【明報專訊】金融海嘯未過去,破壞力未完全浮現,一般認定各行各業會受到衝擊,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處此經濟放緩、衰退環境,失業勢必增加等憂疑,市民開始焦慮,擔心工作朝不保夕,此時此刻,市民希望見到政府展示強有力的領導。曾蔭權 前日發表他自2005年出任特首以來的第4份施政報告,所得評分是4份之中最低,說明施政報告未能消除市民的焦慮。
市民識得大體
未要求開倉派米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就施政報告做即時調查,訪問超過1000人,其中515名看過報告的人,給予報告53.8分,較其前任董建華 在1999、2000、01、05年的施政報告還低。此外不滿率達26%,滿意率只得31%。整體情况較06年曾蔭權被批評什麼都不做的施政報告還差。調查還發現,32%受訪者因此對香港前途信心減少,是回歸以來最高比例。
在曾蔭權發表施政報告之前,鑑於金融海嘯方興未艾,市民普遍有捱苦日子的心理準備,因此基本上未聞「派糖」要求,政黨方面也沒有在這方面鼓動市民。就政黨而言,只是爭取落實兩個議題,以兌現選舉支票,一個是生果金增加到1000元,一個是要曾蔭權落實最低工資立法。所以,整體社會氛圍是識得大體,未要求政府開倉派米,但是金融海嘯之下,香港會怎樣?政府有什麼政策措施帶領市民應付困境?市民希望曾蔭權在施政報告提供答案。
金融海嘯未過去,最壞情况未到來,要曾蔭權明確回答「香港會怎樣」,是強他所難。曾蔭權講到金融海嘯破壞力的深度和廣度未能預估,肯定較亞洲金融海嘯強「好多倍」,復元需要較長時間和艱巨。曾蔭權這個描述,其實說明縱使未能盡窺全豹,金融海嘯帶來的破壞力,肯定非同小可,市民接着要求政府有所作為,以免被海嘯淹死,乃合理訴求。但是在施政報告中,曾蔭權未能滿足市民期望。
機遇憧憬遙不可及
市民難產生共鳴
曾蔭權採取「穩中求勝」方針,應對這次金融海嘯,迄今所見具體措施,是盡快成立由他主持的經濟機遇委員會,職能包括對全球各大市場及本地市場持續監督和滾動評估,及時判斷金融海嘯對香港經濟和主要產業造成的影響,研究及提出具體應對方法,供政府和業界考慮,協助香港渡過難關,轉危為機,從而發掘新商機和提升香港的競爭力。於此大動盪環境,曾蔭權還要取勝,不忘把金融業推上新台階,其志可嘉;但是對於市民而言,在亂局中尋機遇,遙不可及,衝擊波「殺到埋身」,曾蔭權卻在展示他的美好憧憬,在市民之間,自然難以產生共鳴。
金融海嘯波及範圍,肯定超乎銀行和股市,社會各個環節所遭受損害,會陸續浮現。施政報告發表前,中小企曾經請願,表達銀行收緊信貸,已經影響業界營運,希望政府協助。但從施政報告看來,曾蔭權對此不當一回事。中小企僱用本港約一半工作人口,能夠穩住中小企,就穩住一大片,亞洲金融風暴時,董建華就推出「中小企業資助計劃」,協助有需要中小企渡過難關。
白高敦 實用主義救市
值得曾蔭權咀嚼
政府並非萬能,也不應該事事包攬,事實上以中小企為例,業內所遭遇困難,其性質也需要仔細區分,但是同樣在銀行收緊信貸情况下,中小企的處境較諸大企業,肯定更為艱難,更需要政府扶助。社會各個環節將浮現的問題,中小企只是一端,我們認為,經濟機遇委員會在全球尋找機遇的同時,應該密切監察和滾動評估本港各個環節,若有狀况,也要研究是否採取對策。中小企面對困境,是事實存在,我們認為政府宜做調查研究,掌握實際情况,以決定制訂什麼政策,保住中小企這一片。
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表示會維持審慎理財原則及「大市場、小政府」的施政理念。於此世紀特大金融危機,爭論市場主導抑或政府主導,完全無意義。近期歐美各國以非常規手段救市,英國 首相白高敦把銀行國有化的招數,有力有效,使他成為舉世「救市英雄」;美國 財長保爾森因為執著自由市場理念,所推出救市招數無效,最終要跟隨白高敦的步伐,弄得有點灰頭土臉。雖然白高敦帶頭搞銀行國有化,但他肯定不是共產主義信徒,仍然堅信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只是於此危局,他不囿於什麼主義,只要能夠即時穩定金融市場,就是好主義。白高敦這種類如鄧小平 「黑貓白貓」的實用主義,希望對於曾蔭權處理金融海嘯,會有所啟迪。
曾蔭權自2005年接替董建華出任特首之後,本港經濟即邁上復蘇之途,此乃受前任之惠,享受着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之樂。經濟好景、財政收入充盈之時,順風順水,特首當然容易做,現在形勢大逆轉,是真真正正考驗曾蔭權決策、領導和管治能力的時候,他有多少能耐,會在他出任特首的下半場(未來3年多)見真章。我們給他的忠告是:必須實事求是,跳出既定思維考量問題,適當、適時介入市場十分重要,那套市場會自行調節的認知,肯定脫離了金融海嘯之下的現實世界。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