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政治怪胎橫行難彰顯真正民主
(明報)9月6日星期六05:10【明報專訊】泰國 目下的政局,看來不太可能很快就完全平息,5月以來,反政府力量在人民民主聯盟率領下發動多次遊行示威,又衝擊國營電視台、首相府等,要求被他們稱為「他信 代理人」的首相沙瑪下台。面對反對派與支持政府的群眾爆發激烈衝突後,沙瑪周二宣布曼谷 進入緊急狀態,周四發表全國講話,拒絕下台,反對派見目的不達誓不撤走,形勢僵持。
泰國走到今天的兩陣對壘,很大程度和這個以農立國的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有關——以曼谷為中心的城市地帶,在上世紀末的城巿化大潮之中,倚靠政府給予的優惠政策,陸續發展工業、商業及服務業,生活水平遠較北部及東北部的農村地區富裕。
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與邁向中產社會的首都曼谷相比,佔全國人口逾六成的農村,近半數人平均每日收入不足2美元 ,與全國人均每年2000美元收入相距甚遠。他信看到這一差別造成的政策空間,在任時推行連串有利農村的措施,包括對農村家庭每月30銖的醫療津貼;通過這些小恩小惠,他信麾下的泰愛泰黨戰無不勝,甚至在貪污凟職醜聞曝光後,仍可以憑農村鐵票支持過關。
不過,佔泰國人口三成的中產階級,卻掌握着這個國家的八成財富;他們受過教育,不屑他信以經濟利益換取支持的做法,兩年前,人民民主聯盟發起大規模的反他信示威,人群裏不乏中產階級。但是,示威引發社會震蕩,1970及80年代多次敉定「亂局」的軍人走出軍營,發動政變推翻他信。在槍桿子強力彈壓下,雙方偃旗息鼓一年,去年大選,親他信的沙瑪靠農村鐵票輕易勝出,沙瑪還被指試圖終止對他信涉貪案的調查,這成為了人民民主聯盟今次大規模上街的導火線。
一個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像泰國這樣的農業國,隨同城巿化而來的社會矛盾以及資源再分配,必然會出現難以擺平的爭拗,可是泰國沒有在憲制的合法框架下理順這些衝突,倒過來卻有政客挾民粹民意上下其手。造成這一情况的出現,固然與城巿化發展與農村貧困一碗水難端平有關,然而必須指出的是,軍方的角色深切影響着泰國的軌迹。
泰國1931年君主立憲後,泰王及軍方在國家民主進程扮演舉重輕重的角色,泰王擁有崇高地位,而軍方將領「清君側」思想濃烈,1932年到2006年,泰國總共發生至少20次軍事政變。70年代反共氛圍遍及全球,軍方曾多次殘酷鎮壓左派學生;1992年,公眾不滿軍頭素金達被直接任命為首相,軍隊開槍鎮壓學生,引起強烈譴責,軍頭始見收歛,退出政治舞台。不過,兩年前的反他信浪潮,盛傳軍方在泰王默許下發動政變推翻他信,泰國依然無法擺脫軍人干政的歷史詛咒。
泰國式的民主在他信治下成為國際笑柄,農村鐵票成為他信的護身符,沙瑪也諳箇中三昧,拒絕辭職之外,反過來提議就他應否下台舉行公決。沙瑪信心十足來這一手的背後,是他緊緊攫着包勝不輸的農村選票,反對派當然看到這一關鍵,喊出拒絕公投的呼聲。沙瑪此舉實是把反對派逼到懸崖邊,反對派無計可施下或會激烈反彈。
有看法認為,他信及沙瑪挾民意負隅頑抗,這是民主制度的流弊,質疑泰國是否適合民主政體。這是只見樹木不見樹林的弱視 ,他信及沙瑪藉民粹擁有高支持率,令人無法動他們一根汗毛,是由於泰國憲政紊亂,法制不彰,軍隊未能國家化之故,加之王室角色模糊不清,孕育出表面上是民主國家、軍方和王室的影響力無遠弗屆這樣的一個政治怪胎,若不從憲制和法治上徹底改變,泰國的民主恐怕回天乏力。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