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隧分流問題老大難財團社會雙贏始可解
(明報)9月2日星期二05:10【明報專訊】三條過海行車隧道,汽車流量不均,西隧和東隧未能起到分流作用,導致紅磡海隧長期擠塞,據《明報》今日報道,政府正研究一個建議方案,就是三隧合併組織聯營公司,而東隧、西隧公司則「以隧換股」,交出隧道餘下時間的專營權,以換取未來聯營公司的股份。有關建議可行與否仍待研議,但是三隧分流這個「老大難」問題,終於列入政府的議事日程,使人看到一絲解決曙光。
塞車致經濟損失社會成本巨大
現行三條行車隧道,當初構思是要起到分流作用,因為擁有權不同,由財團專營的西隧和東隧,在商言商,賺錢優先,未把分流列為首要考慮,形成三條隧道收費有異。以私家車為例,西隧每程45元、東隧每程25元,由政府擁有的紅隧每程20元,加上佔有地利,位置適中,於是大多數車輛都擠向紅隧,每日行車量超過12萬架次,西隧和東隧合起來也只有約10萬架次,東西二隧加起來還不及一條紅隧。因為車輛過於集中,紅隧車輛整日熙來攘往,上下班時間更是擠塞不堪,不單是紅隧塞車,連接紅隧港九兩方的其他路段,也是車龍處處,整體社會因此要付出巨大成本代價。
9年前運輸署 曾經聘請顧問公司,研究塞車的經濟損失,發現香港人每日塞車總時數達53.1萬小時,以當年最低工作時薪約14元計算,塞車每天造成的經濟損失約達740萬元,一年便是27億元。9年來運輸署並未再做同類研究,因此無數據直接比較,不過去年運輸署曾做過市區車速調查,發現由02至06年,市區主要道路車速下降逾10%,其中九龍主要幹道公主道的車速,更下降了57%。這些數字,說明本港塞車情况日益嚴重,每日所造成經濟損失肯定不會少於9年前的數字。這些只是可以量化的經濟損失,至於駕駛者因為塞車影響情緒,有損健康而造成的損失,則是無法計算了。
三條隧道車流不均,是導致塞車其中一個毒瘤,因此多年來政府以至社會人士,都提出不少建議,以解決問題,例如05年政府曾經建議12個方案,包括以車牌單雙號碼限制車輛使用紅隧、復辦汽車渡海小輪等,另外,政府和社會人士都曾提出以公帑回購東隧和西隧等。但是亦有認為情况根本不用處理,因為紅隧收費較低而擠塞,換來東隧、西隧較暢通,駕駛者若願意付出較多代價,或是遇到緊急需要,反而多了兩個選擇。
不過,無論如何,三條隧道車流不均導致交通擠塞問題,始終要解決。
政府動用公帑購回,表面是簡單直接方法,但是西隧股權結構,中信泰富 和嘉里建設 分佔35%和15%,最大股東是佔50%的港通控股。港通控股入股西隧,相信目的主要是看準基建收入穩定,現金充足,可以坐收高息,除非政府出價十分吸引,否則港通控股主動割愛誘因不大。另外,政府因為隧道加價而提出回購,等於變相鼓勵隧道公司不斷加價,加大社會壓力而迫使政府出高價;此外,縱使政府願意高價回購,屆時又可能引發利益輸送聯想,能否過得了立法會 ,也是一大疑問。因此回購東隧和西隧股權,似易實難。
無白吃午餐也不容貪得無厭
另一個方法是以延長專營權方式,換取隧道公司減價,以收到三條隧道分流的效果。現在政府較集中研究的「以股換隧」方案,與延長專營權有點類似,都是毋須動用公帑,而以新的管治模式,尋求解決問題。不過,「以隧換股」實際上是永久延長東隧和西隧的經營權,市民如何看待財團所得好處,是一大問題。東隧專營權到2016年屆滿,西隧則在2023年屆滿,到期都歸政府擁有,特別是東隧,還有8年到期,若在未來3、5年落實這個方案,則會出現東隧由政府接收之前,竟然變為永久為財團生金蛋,除非安排很有說服力,否則利益輸送聯想,必然萌生。
就算「以隧換股」得以推展落實,要做到分流,還要視乎交通運輸能否配合。目前隧道連接路所形成交通樽頸,是導致塞車主因。例如港島區交通樽頸位置,在灣仔一帶,西隧車流暢通了,但是去到中環 時,仍然與來自港島南區和港島東的車輛,在心臟地帶合流,結果造成灣仔、中環一帶,每日車龍處處。因此,就算以收費增加了西隧車流量,但是現行樽頸情况不改善,交通問題還是不能解決。這是中環至灣仔繞道工程重要之處,可惜繞道為填海官司所阻,遲遲未能動工。
無論前路如何,政府把三條隧道的「老大難」問題,提上解決日程,算是一個積極取態。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基於當年興建東隧和西隧的歷史原因,財團要得到好處才願意交出專營權,可以理解;當然財團若認為奇貨可居,貪得無厭地獅子開大口,也不可能為政府、社會和市民所接受。這個「老大難」問題,除非靜待專營權到期日解決,若要提前處理,則必須在雙贏(即財團有利、社會得益)情况下,才有望解決。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