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遊注意蚊叮咬慎防感染登革熱
[size=2]炎夏悶熱又潮濕,不少人到外地旅遊享受悠閒「暑假」。東南亞國家是港人的旅遊熱點,這些地方除了有陽光與海灘外,亞熱帶的氣候亦令蚊蟲容易孳生,從而傳播病毒,其中登革熱是最常見的傳染病之一,更是部分國家的「風土病」。本港過去4年的登革熱個案,都是由外地傳入,主要是東南亞國家,登革熱若引起併發症可以致命,故出外旅遊必須做好防蚊措施。登革熱的致病原是登革熱病毒,主要分為1型、2型、3型和4型,但這4種血清型引發的疾病病徵非常相似,各自的病毒亦能於一個地域同時存在,透過帶有病毒的雌性蚊子叮咬傳播。伊蚊是主要的病媒,其中又以埃及伊蚊的傳播最迅速,但埃及伊蚊在香港並不常見,本地常見的登革熱病媒是白紋伊蚊。另一種感染途徑是輸血,但情況非常罕見。
蚊子叮咬傳播病毒
一般而言,登革熱病毒的潛伏期約為3至8日,嬰兒和孩童會出現一般性的發燒病徵,皮膚會出紅疹。青少年及成人則會明顯出現典型的登革熱,病情會較嚴重,體溫可以在短時間內突然急升至攝氏39度或以上,患者的肌肉、關節和骨骼都會感到痛楚,故登革熱又名「斷骨熱」。其他病徵還包括頭痛,眼窩後疼痛、食慾不振、噁心等。
超過一半的患者在發燒期間會發疹,並有輕微的流鼻血和牙肉出血。登革熱患者康復後,身體會產生免疫能力,可預防同一血清型病毒的感染,但不會對其他3種血清病毒有防禦力,換言之有機會再次患上登革熱。
醫生為病人診症時,會進行血液抗體測試以確診是否患上登革熱,較嶄新的聚合?連鎖反應(PCR)確診方法,更可診斷出登革熱病毒的類型。
單單感染登革熱未必會有致命的危險,但若患者出現併發症,可以導致登革出血熱、登革休克症候群,引起嚴重出血及低血壓的情況,病情會非常嚴重。
併發症可致命
曾經感染過一種血清型登革熱病毒的人士,康復後如再感染另一種血清型病毒,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將較第一次感染時高,得不到適當治療的話,40%至50%的病人會死亡;但如果患者能及時得到診治,死亡率僅1%或以下。因此,一旦出現發熱、肌肉痛的情況,應該前往求醫,曾到訪過東南亞國家的市民更是不可掉以輕心,否則後果堪虞。
目前並沒有治療登革熱及登革出血熱的抗病毒藥物,故醫生對患者採用的是屬於支援性質的治療方法,簡單的登革熱個案,可以使用口服補充水分及退燒藥,例如「撲熱息痛」,以紓緩病人發燒及痛楚的病徵,患者一般可在7至10日內康復。不過,患者一旦感染登革出血熱及休克便需立即送院治理,進行水分補充及控制不正常的內出血傾向,否則血液循環系統衰竭,病人會有生命危險。
預防登革熱的疫苗現時仍處於試驗階段,所以無法如日本腦炎般,可在到訪高危國家及地區前注射疫苗,保障自己的健康。避免感染登革熱的最佳方法只有杜絕傳播病毒的媒介,做好防蚊措施以避免被蚊叮咬。
東南亞國家高危
根據?生防護中心的數字,2004年至今年6月期間,中心總共接獲160多宗登革熱個案的呈報,全部個案都屬於外地傳入,即患者是在外遊期間感染登革熱病毒。
登革熱常見於熱帶及亞熱帶地方,在部分鄰近香港的東南亞國家已成為常見的「風土病」,其中以印尼最「高危」,其次是菲律賓和泰國。本港的外地傳入登革熱個案總數中,七成個案是由上述3個國家傳入。
此外,蚊子除傳播登革熱外,還能傳播日本腦炎、虐疾及黃熱病等多種傳染病的病毒,故出外旅遊享受休閒假期時,計劃行程時也應包括防蚊措施。
個人保護措施非常簡單,主要是穿?長袖衣服及長褲以防被蚊叮咬;而黃昏是蚊子出沒的高峰時間,應該避免在這段時間到叢林等蚊子聚集的地方;在身體外露的地方擦上驅蟲劑,含有避蚊胺(DEET)的驅蟲劑最有效,驅蟲劑中含30%至35%DEET 已足夠抵擋蚊子的侵襲,但流汗或游泳會減弱驅蟲劑的功效,每隔一段時間需要再抹擦去保持效力。
預防勝於治療
香港在2002年也曾爆發登革熱疫癘疫情,有20宗本地感染個案,比外地傳入的感染個案數字高出4倍。雖然本港近4年都沒發生本地感染個案,公眾也要提高警覺,特別夏天是蚊蟲繁殖的季節。把所有用過的罐子及瓶子放進有蓋垃圾桶內,緊蓋所有貯水容器、水井及貯水池等,以及清除積水之類簡單措施,已可減低蚊子繁殖的機會,令白紋伊蚊數量減少,有效預防登革熱。[/size] 其實唔好話係咩特別既蚊種
我連普通既蚊都唔想俾佢地咬, 被咬完真係痕到爆....
成日"r"佢個動作又不雅 我都係呀!
比普通既蚊咬完就好大鑊,真係又痕又腫,有時仲要睇醫生添~:smilies07: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