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各懷鬼胎 談判破裂
在日內瓦討論了長達九天的貿易 會宣佈破裂。經歷七年磋商、斷斷續續大大小小多個回合的談判,最終仍徒勞無功,並不令人意外,因為隨 金磚四國近年經濟崛起,全球政經環境已出現巨變,與01年多哈回合談判 動時再不可同日而語,中印巴俄四國已成為重要的貿易力量,並非歐美等已發展富裕國家所能輕易駕馭。政經巨變各有各忙
有關談判其實各懷鬼胎,各國均為了本身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角力,大家漫天開價,落地還錢,距離即使不斷收窄,要達成各方均能接受的協議,仍是談何容易。
事後美國指摘中印斷送談判成果,印度則反駁指談判陷入僵局是美國與其他富裕國家的不合理要求造成,兩大陣營各說各話。雖然世貿官員強調談判仍可能延續,但中國舉辦奧運在即,美國的總統選戰又接踵而來,相信今年內亦無暇兼顧貿易談判這議題。
談判決裂,主要是美國和印度互不相讓。美國雖同意把補貼農產品的上限,設在145億美元,以換取發展中國家向其開放工業品和服務業市場,但做法被視為花招,因為隨 農產品價格近年飆升,美國去年對農民的補貼僅90億美元。印度則堅持要為糖、棉花和大米等農產品設特殊關稅,以免影響數以百萬計農民生計。一度妥協的中國最終改變立場,加入印度的陣營,則是一種經過計算後的政治取態──寧願犧牲經濟利益,放棄擴大市場機遇,以維持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友好關係。
新興大國互不相讓
中印經濟實力已非吳下阿蒙,與個別國家進行雙邊經貿談判,所能取到的利益或會較達成多邊貿易協議大,故它們不惜談判拉倒亦不肯作出讓步,自有其背後原因。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