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壞賬黑洞 曙光已露?
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表示,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機會高於50%,又指現階段稱信貸危機最壞情況已過,是言之過早,因為這很視乎樓市的後市表現。大行求「財」若渴
雖然多家大行與財長保爾森落力唱和,齊聲高呼信貸危機最惡劣時期已過,但筆者一直堅持黑洞尚未見底。各國金融機構的信貸撇賬及次按減值,至今已多達3830億美元,但還有幾多跟尾,仍是一個謎。為了填補黑洞,環球大行迄今已合共集資超過2700億美元,最新宣佈集資大計的,是蝕得最入肉的瑞銀以每股21瑞郎售股,集資155億瑞郎(約1178億港元),折讓達31%。肯以如此大折讓價發售新股,正好反映其「求財若渴」。
如果信貸危機已接近尾聲,大行對次按資產減值應抱開放態度,但上周《金融時報》有一則備受忽略的新聞,指全球大行走出來,呼籲央行及監管機構放寬次按減值的入賬準則。這個擁有逾300會員、現時由德銀行政總裁Josef Ackermann 當主席的國際財務學會(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Finance ,IIF ),建議容許金融機構把流通性低的資產以歷史價入賬,毋須再強迫用市價入賬,以減低次按衝擊,避免惡性循環──損失遭誇大、資本不足、賤賣資產、打擊市場氣氛、價格再跌、減值增加等。
誰肯走回頭路
如果撇賬減值已接近尾聲,銀行又何須在此階段對入賬方式再提異議?據悉,受次按打擊最小的高盛反對走回頭路,更威脅會退出IIF ,摩通亦已作出附和。也許,從各家大行的表態,大家可以找出那家銀行值得趁低吸納的蛛絲馬 。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