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憂外患守土有責
同樣的內憂外患,同樣的自然災害。十年前的1998年,中國股市波譎雲詭,國際炒家圍攻港幣;長江、松花江的南北水患世界震驚,全國軍民與災難抗爭、保衛家園的英雄事蹟感天動地。
1998年,中國長江流域受淹區域之廣,絕收面積之大,是建國以來所不曾見到的。雖然1998年的長江總水量無法與1954年相比(1954年8月初,長江在湖北崩堤,武漢等華中重要城市被淹),但當時中國的江河湖泊疏導及蓄洪能力的大大衰減,而長江上游防護林區過量砍伐更是1954年所不能相比的。
比照1954年的流量圖可知,長江水位提升段與1954年基本重疊,並同於8月8日前後到達「次高點」。但此後的結果,則與1954年截然不同。
1998年8月22日,當長江和松花江的大水終於浩盪東去,百年不遇的驚濤駭浪未能「裂岸」;當年GDP增長達到7.8%,相比年初的計劃微差千分之二。全國共有19個省(區、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受災面積1.38億畝,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3004人(其中長江流域1320人),倒塌房屋497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666億元。而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1998年8月,夏糧總產量為1131億公斤,比1997年減產146億公斤,減幅僅為11.4%(1997年已較1996年減產2.4%)。這為此後的5年,打下的堅實的基礎。不但「戰勝長江」的成績舉世矚目,中央所提出的三大戰略(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不會貶值、年通脹不會超過3%、國家GDP增長達到8%)基本上也實現了。
國民經濟受威脅政府應干預
與此同時,香港股市也驚心動魄。當年8月14日,特區政府動用香港外匯儲備基金捍衛港元匯率,並與國際金融炒家爆發正面衝突;曾蔭權代表特區政府聲明:「為打擊炒家操控市場的行為,我已經行使外匯基金條例給予我的權力,指示金管局動用外匯基金,在股票和期貨市場採取適當的相應行動。」
當天,恒指在盤中最低的點位是6660點;到8月28日下午,恒指以當月次高點7829點收市,回升至7月末的水位,總計1160點;港元匯率,死守地穩定在7.75港元兌1美元的水準(恒指平均每個點,結算的價值達到1.1億港元),從而取勝「國際炒家」。
A股市場同樣「感人」。當年8月3日至18日,深滬股市跌幅超過20%,市值損失接近4000億元。8月15日,南方、華夏、君安等六大主力券商,以自有資金進場「救市」;8月17日,長江發生險情,滬深股市上下振幅達到9%;上證最低達到1043點;兩市共有450隻股票盤中一度跌停;對此,市場主力奮力迎戰,在尾盤將指數重新拉起;當天,盤面量能並未放大,空頭損失不大,因而輸得「無話可說」、「心服口服」。
任何政府在國民經濟基礎和民眾根本利益遭受威脅時,都有責任採取必要的、合理的干預行動,否則就是失職。政府機構,包括主力機構,在大災大難面前,一定要明確自身的職責所在,要有自己的原則主張,因為世上本來沒有「純粹的市場」。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