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短債超警戒恐爆煲
在國際熱錢持續湧入的推波助瀾下,內地多年來嚴格控制的短期外債規模不減反增,甚至有失控的象!國家外匯管理局昨公布最新數據,截至去年底的外債餘額為3,736.18億美元,當中短期外債餘額達2,200.84億美元,佔整體外債比重已攀升至58.91%,與25%的國際標準警戒線已漸行漸遠。數據引起當局的高度關注,外管局近日已陸續通知境內的外資行,決定再縮減其短債額度。監控外銀規定額度
自九七年爆發亞洲金融風暴以來,中央十分關注外資一旦因信心危機而集體撤資,可能引發一系列的金融風險。因此,中國人民銀行及外匯局近年來一直嚴控短債的增長,除了限制中資企業舉借外債的權力外,亦三番四次地將增長勢頭最突出的外資銀行列為頭號調控對象,採取逐年核定短債額度的行政手段。
惟事實證明,一系列的調控措施仍未能令國際熱錢偃旗息鼓,官方嚴守短債佔整體外債比重的防線一路節節敗退,從跨過25%的警戒線,一直惡化到去年底已逼近六成。
外債餘額3736億美元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的外債餘額為3,736.18億美元,按年增長15.68%。其中,中長期外債餘額1,535.34億美元,增長10.17%,佔整體外債餘額的41.09%;短期外債餘額2,200.84億美元,增長19.85%,佔比例為58.91%。
外債餘額中,登記外債餘額為2,405.18億美元,貿易信貸餘額為1,331億美元。登記外債餘額中,舉借外債佔比例最高的是中資金融機構,其債務餘額為803.17億美元,佔33.39%;第二位是外資企業,債務餘額為740.04億美元佔30.77%;外資金融機構則排第三,債務餘額為463.07億美元佔19.25%(見附表)。
官方提供的數據刻意迴避日益惡化的短債問題,反指短期外債與外匯儲備之比為14.4%,仍在國際標準安全線之內,惟內地外儲激增的情況極不正常,部分增幅只是反映外債上升,以該安全線作標準已無實際意義。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