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動債投資入門(上)投資前要了解的十種條件。
連動債投資入門(上)投資前要了解的十種條件。連動債(全名連動式債券,又叫結構債)是近年來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保險公司)常推的一種投資產品,但其實它通常十分複雜,複雜到業務或理專也常不能完全了解,再加上很多連動債中的廣告用語的混淆,使得投資人本身很可能會投資了不適合自己的產品。本文(分上下篇)以自己幾年來幫家人選購的經驗為基礎,簡單地介紹這種商品的特性、買前應注意事項、在資產配置中的作用,以及如果買錯了連動債要怎麼辦等等。
連動債是指結合了許多種不同的投資工具(包括債券、貨幣、期貨、選擇權、銀行交換等等)來使投資報酬連動到某些標的(包括利率、股市、商品價格、基金、匯率等等)的投資產品,它的本意是替一些需要的人,量身打造符合其需要的投資產品。
舉例而言,如果有人看好德國股市未來幾年的發展,但又怕投資股票或股票基金會虧損本金,因此可能有銀行就設計了歐元計價六年期保本,但報酬連結德國法蘭克福指數的基金。其作法是將主要投資的錢投入六年期不配息的國債,確保六年後債券本息總和會等於本金。剩下少許錢則用以買入德國股市期指的買權,這樣對於投資者來說,六年後至少可以拿回本金,且六年內德國的股市表現愈好,就可以拿回愈多報酬(註1)
因此,連動債的本意,應該不是用來作為大量推銷販售的東西,而是每個人應該考量自己的理財需求,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商品來運用的。以下就一步步介紹決定是否要買的過程中最基本需要注意的事項:
不論投資什麼商品,第一件事當然先要了解它,一般人買手機、買衣服也是會挑選比較,沒理由花一堆錢放N年的產品不仔細了解比較。買連動債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很多時候銀行理專在推銷連動債時,給你的資料都是DM,雖說DM可以作為大致上了解該產品的一個管道,但其中常常充滿很多誤導的推銷性文字(關於一些常見的話術會在底下各個項注意內容中提出),而且其中的資訊並不完整,所以在投資之前,一定要看正式的資料,而不只是DM。
然而如前所述,連動債類型五花八門,牽涉的工具以及數學計算很多,正式的資料內容通常多而且繁複,並不容易輕易搞懂,如果發現自己搞不懂,可以和理專商量討論,如果講解討論之後還是一知半解(有可能是因為自己不懂,有可能理專也不懂就隨便講),那就不用勉強,因為這個產品太複雜並不適合你或是你的理專。
所謂了解,也許可區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完全了解其中的運作原理。二是了解作為投資者的可能報酬和風險。作為一個投資者,即使沒辦法完全了解運作原理方式,但至少要完全了解後者,其中該注意的如下:
1、各種費用:費用雖不一定會成為產品合與否的關鍵因素,但這仍然是買一個產品前必須先注意並考慮的,畢竟多收一些錢,報酬就少一些。
連動債的費用通常分為外收和內扣兩部分。外收費用是指在連動債本身價值以外的收費,常見的包括購買手續費、信託費以及贖回手續費。購買手續費是指買連動債時要先付的一筆錢,一般在0.5%-2%之間;信託費是指連動債存續期間每年要付給銀行的錢,較常見的是一年0.2%,有些連動債會依投資人投資時間長短,有不同的費率(例如放愈久信託費愈低);贖回手費是指提前贖回時加收的一筆手續費,數目不定,也和存放期間長短有關,並非每個連動債都有這樣的規定,因此買前必須要注意。
內扣費用是指發行單位(通常是國外的銀行)在
連動債的價值中內扣的費用,可能包括管理費、操作費、行政費用各種手續費用或融資利息等,總之,發行單位要賺錢,加上還要委託其他單位代售(例如台灣的銀行)所以一定會有不少內扣費用。一般來說,連動債的內扣費用都很不少,很可能會比一般主動型基金(約每年1-2.5%)還要多,而且常常在介紹文件中,常常沒講得很清楚。
整體而言,因為操作手法的複雜,連動債的費用在投資管道中算是偏多的(雖然可能也有很便宜的連動債),因此,在考慮買連動債前,除了要先確定該連動債適合自己的需求外,也要類似的投資標的,是否有更便宜的管道,如果有的話就不一定要還擇連動債。
2、到期年限:連動債的期限動輒數年甚至十幾年,雖然可能有提前到期機制,或者中途贖回的機制,但提前到期不一定會啟動,中途贖回則必定會有損失一部分的獲利(可能少個幾%到幾十%)且會收較多的信託管理費,甚至加收贖回手續費,因此必須先確定自己這筆錢是可以放很多年都不用到的閒錢才值得投資。而在投資之前,也應先對該連動債中途贖回的機制有一了解,以防萬一意外急需這筆錢時之用。
3、到期是否保本:
這可能是買連動債看到產品應該最需要關心的第一件事,如果你的投資風險承受度較低,不能承受本金的損失,就絕不要買不保本的連動債,
很多連動債在宣傳的時候,常常會強調每年固定配息多少多少,講得天花亂墜的,但結果其實是不保本的,那配息配再多也沒用,羊毛是出在羊身上的。
關於「保本」有幾點要注意的是,保本一定是「到期」才保的,如果要中途贖回就很可能會損失(如前段所述),另外,保本是保本金,手續費、銀行信託費這些外扣費用不算在內,所以保本連動債到期如果都沒拿到任何利息(最慘的情況),最後錢一定會比一開始少。最後,保的本金是該連動債發行貨幣的本金而不是台幣,這點後面幣種部分會再講。
4、配息情況:
配息多少在「保本」的連動債來說,就是連動債收益的關鍵,因此配息次數、數量及條件當然是選擇連動債的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所以應該儘可能選擇配息條件應該儘可能明確的連動債(例如清楚說明在xxxx的情況下可以拿x%的利息),這樣比較有利於自己作事前事後評估,而不是還得要投資人模糊地去猜或事後才知道能拿到多少利息。很多連動債的DM會寫「目標配息X%」這種都僅供參考及宣傳,其實很不可靠,目標達不到是很正常的事。遇到這種配息條件不清的連動債,除非你能完全清楚了解它背後的運作原理方法,不然就不應該購買。(可參見後文
第8段)
假如是沒保本的連動債,配息數量就比較不重要,除非自己是在已經沒固定收入的情形下(例如退休之後),平常會需要定期的一筆支出,那就可以考慮選擇有固定配息的連動債。(但保息的多半就不保本,一定要注意)
5、投資幣別:
投資幣別代表投資人必須以該幣種投資,例如如果是美金就要先換成美金來投資,因此假如投資幣別不是台幣,代表投資人還要負擔匯率風險和換匯的匯差成本。(關於匯率和匯差成本可以參見我的這篇和這篇文章)
正因為投資人自己負擔了該幣別的匯率風險,所以假如要評估比較一個連動債的報酬時,就不能以台幣的觀點來看,而是要以該貨幣的一般投資獲利情況
來作比較。例如,近來常有銀行推出澳幣或紐幣的連動債,並常給予看起來頗高的最低獲利(關於最低報酬見下段),但其實所以會有這樣的獲利,是因為澳、紐幣的利率水準本來就很高(匯率風險也較大),所以一些固定收益的產品(不管是定存或公債)的利率也高,因此,看清楚幣別,再稍作比較之後就會發現這類的產品的獲利並不如像想像中那麼好。
6、最低報酬
一些較長天期的連動債,不僅提供保本,還提供到期領回的最低報酬收益,看起來十分吸引人,當然,一支連動債能提供這樣的保障的確是一項利多,但也應該仔細檢視這個收益是不是如看起來那麼好。
首先,應注意最低報酬所代表的真正年化報酬率,首先的一點是,一般這種連動債大多是不配息的,所以少掉了配息再投資的可能收益,不過也因為通常不會配息,算起報酬率來反而單純多了。
絕大多數的這類連動債的介紹中,絕對不會告訴你真正的年化報酬率是多少,而告訴你最後的總報酬率,因為這樣會看起來比較多。例如,一支七年期連動債,到期最低報酬是49%,直覺好像每年可以拿到7%的報酬,其實不然,因為這是單利(亦即每年配一次息的情況下)的算法,因為不配息等於每年的獲益再投入,所以應該要以複利的方式計算,算出的結果是每年的報酬率僅僅是5.862%。(註2)
除此之外,真正的獲利率,還要再扣掉一開始的手續費,和每年要付銀行的信託費(亦可以先考慮二者之後,再計算報酬率),才是真正的年獲利率。
算出之後,要看清楚幣別,並將該年獲利率與該連動債幣種的利率(例如可先以一年定存利率)來作比較,來考慮該連動債的最低報酬是否多到值得將錢放這樣的長期。
7、連結標的
連動債一定有連結的標的物,配息的好壞,或者保本與否,也就是看連結標的表現好壞。因此,了解連動債的連結標的和如何連結是很重要的。
連動債可能連結的標的種類很多。有的是利率,有的是利率差距,有的是單隻或數隻股票,有的是整體股價指數,有的是基金,有的是匯率,也有同時連結好幾種標的,或好幾種標的之間相比較。但不管連結的標的是什麼,第一個原則就是,你要對連結的標的物本身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然就不用考慮買了。
為什麼一定要了解標的呢?很多時候,連動債的DM會把連結標的過去走勢畫一個圖,然後讓你看到目前的位置,理專可能會解釋說現在離下限(破了下限可能會配不到息或損失本金)的位置還很遠,所以是很安全的,但買的人如果不懂那個標的,看了圖大概也是一知半解,也許也覺得圖形「看起來」的確如此,大概不至於那麼倒楣吧。
但是,換個方向來想就知道了,假如這個標的不可能破下限,發行單位為什麼要定這個條件,又為什麼願意提供那麼好的條件(指未破下限時的條件)呢?銀行發行一支連動債,是由很多專家精密計算才定出這些條件的,既然訂了下限,就絕對表示有破的可能。所以,假如你對於該標的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大致評估可能風險的大小,這樣那些圖才有意義,也才能知道這產品適不適合自己,否則一知半解只是自己欺騙自己「大概不會有問題吧」這樣是不行的。
8、連結條件或操作手法:
了解了連結標的之後,對於連結的種種條件也一定要細細閱讀並完全了解,確定在標的物各種不同表現的情形下,投資者本身的各種損益權利義務(像是本金是否損失、是否會提前到期、利息配發的多少),再配合前述對標的了解作綜合的評估了解,有些連動債的文件中,會有各種情況的分析介紹,可加以參考。
不過有很多連動債的說明書,不一定會把連結條件講得很清楚,例如,有可能它告訴你投資的連結標的是xx國的前x大股票,但是沒講清楚這些股票的表現會如何反映在連動債的收益上面。遇到這種情況,要不然就應該放棄這支連動債,不然就必須再深入了解它的操作方式(就比較複雜了)。
舉例而言,應該要了解包括基本的操作方式(以連結股市的連動債來說,可能有直接買股票、買基金、用期指、選擇權等不同的手法)、各種標的物之間的比例以及轉換公式(如果有多種標的的話)、參與率有多少(指投入該標的金額佔連動債價值的比例,有些連動債因為有槓桿超過,會超過100%),投資金額如何分配在各個標的上、投資收益中的多少會成為連動債的淨值或配息等等(亦即會扣掉多少操作費用)。假如連結條件寫不清楚,這些操作方式也語焉不詳的話,那就完全不用考慮該連動債了。
9、提前到期機制:
很多連動債都有提前到期的規定,依其機制大約可分兩種,一是事先約定,連結標的在特定情條件下使投資人提前拿回投資,二是發行單位主動要求提前到期。
依作用來分,發行機構設計提前到期機制有兩種。第一種目是防止債券的結果過於不利於發行者,也就是在標的表現有利於投資人的情況下才會發生(不管是特定條件或發行者主動要求),由這個目的可以看到這個機制是為發行機構所設計的。雖然提前到期不見得投資人會虧,通常投資人在近期是比較賺錢的,但也可能是之前情況糟拿不到配息,而情況剛好轉就被提前到期。
第二種目的,是提供投資者一個很快拿到一定收益就退場的機會,也可以吸引一些不見得希望把錢放那麼久的投資者。但通常機制條件的設定,還是以連結標的狀況對發行者較不利的時候為主。
無論如何,雖然有時讓投資者有早點獲利了解的機會,但提前到期機制大致上就是操在發行者手上,用以限制投資者進一步獲利的一個工具。(反之,投資者要提前退場,卻得要面臨本金損失的風險),因此,對於有這類機制的連動債(多數連動債都有),是對投資者不利的(尤其是對於希望長期投資的人),因此在投資前必須將這點考慮清楚。
10、其他:其他一些也應一看的資訊包括:
*發行機構評等:愈高保障愈高,不過大多數發行銀行評等其實都比台灣的銀行還高,所以大致上是可以不用擔心的。
*閉鎖期及贖回時間:指買了之後尚不能提出贖回的期限,以及過了閉鎖期後可贖回的日子(例如每個星期幾,或每月的某一天),雖然提前贖回是對投資者不利的,但為預防萬一,還是應先注意這方面的條件。
*連動債過去績效:可以看看就好,過去績效對未來績效的參考性是很低的。
本文簡單介紹了買連動債前應先了解的事項,但光了解還不能確定自己是否適合購買,下篇會繼續介紹連動債在整體資產配置上的可能作用,以及萬一錯買了連動債之後要怎麼辦。
(註1)這部分如果不能理解沒關係,這只是個例子,連動債的種類很多,重點還是了解自己要購買的。
(註2)因為1.05862^7=1.49。至於計算的過程,則可以用excel中的IRR工式來計算。
連動債投資入門(下)理財考量與已購買後的處理
連動債投資入門(下)理財考量與已購買後的處理上篇簡介了買連動債前應該先注意和了解的事項,但是到底要不要買,什麼情況下適合買呢?以下作一簡介。
在考慮理財目標和資產配置時,一個標的是否要納入自己的投資之中,有兩個考量的重點。一是該標的的風險與報酬之間的關係是否合理。二是其風險大小和報酬波動方式是否符合自己需求。
在投資市場上,一般預期可能報酬愈大的標的,波動風險也就愈大。一般像股票、債券這種流通性大和價格變動自由的標的,因自由市場的競爭,其風險和報酬之間會呈現較合理的關係(註1)。但在台灣買的連動債,大多是由國外發行者經過計算精密設計,單一方向的賣給我們(發行的價格是固定的),中間又有很多層費用,因此所承受的風險不一定能反應在預期報酬上。
然而,大多數連動債又設計複雜,因此要嚴格地評估其風險和報酬的合理性十分困難,少數有最低報酬的連動債,尚可以和定存的獲利來作大致的比較,但大多數的情況下,即使獲利條件都了解,也很難清楚估算風險與報酬之間的明確關係,因此大多數沒辦法算清楚的情形下,應該先假定所要買的連動債,其報酬合理性並不甚理想。
正因為連動債的報酬合理性並不理想或無法得知,所以投資的前提,必須是非常符合自身需求,而又自己的條件無法建構較省經費的類似投資組合。以下舉出短中期以及長期可能的需求情況。
短中期的保本的強烈需求:假如一筆錢在短中期的某個時間點(例如3年)時必須要完整地使用,但又不希望預期的報酬只等於定存,同時願意承受有可能接近零報酬的風險,這時,三年期的保本的連動債就合乎需求。但買這樣的連動債的前提是,本身要投資的錢數量不夠大,因此無法自行組成這樣的連動債的組合(例如,其中的零息債券部分最低購買價超過自己的錢),否則自行組合的效率很可能會高過有收許多費用的連動債。
長期配置:在長期的資產配置中,風險溢酬並不大理想的資產通常並不適合,但假如能找到報酬不至於過差,而且與其他資產相關性非常低的資產,仍是可以考慮作小比例的投資。達成分散風險的效果。但除了股、債、房地產、原物料之外,大多數的標的缺乏較方便的投資管道,因此,假如連動債能提供一個較便的投資管道也不錯,例如保本的連動債中,有些是以與股債房地產等較無明顯關連的標的來決定配息數,像不同國家或天期利率比較差距、銀行坼款利率、匯率等等。假如預期的平均報酬不致於過低(例如,至少與同期國債同等級的平均報酬),那也未嘗不可加入少部分來分擔投資組合的風險。但假如自行能夠配置出較省成本的類似組合,則不建議投資在連動債上。
最後講一下購買連動債之後的後續處理。假如在購買之前,已經對於產品有仔細的了解,也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和理財需求,那麼,除非個人遇上緊急的狀況而需求,應該以放置到到期為原則(因為中途贖回的成本損失通常太大)。除非在不保本的連動債期間中,能發現有很合理的理由,認為連動標的在之後內的走勢會使連動債造成嚴重損失,因此認為提前認賠拿回轉換標的,可能會比放任損失擴大要好。但一般而言,既然事先已評估過風險才投入的,除非市場上有決定性的重大變化,不然不應貿然贖回,連動債的交易成本畢竟較高,不宜作為短線的投資。
假如在買連動債商品前沒有經過適當的了解,在買後才發現該商品並不符合自己的需求或是買之前的想像,雖然感到後悔,但既然買了,也只好在檢討之餘,尋求解決的方法。
首先還是應該根據上篇的敘述,重新把該商品的各項條件了解清楚,了解該商品所以「不適合」自己之處,也就是把問題所在找出來。
如果問題出在連動債的年限,自己這筆錢並非確定在期間用不到,那就建議先觀察一下連動債的當時贖回價格(一般銀行應會提供,不然問理專也應可獲得),及早趁贖回損失尚可接受時贖回,以免損失擴大,又可能讓資金白白耗在裡面。
如果問題出在該連動債的風險太大,也就是可能的最糟情況下的損失自己不能承受,這時應該考慮設「停損點」,雖然連動債不像基金股票每天可以看到價格淨值(大多一個月才會更新一次),但仍可以藉由對於連動標的的觀察,設一個合理的安全範圍,一旦標的走勢過於接近這個範圍時就認賠贖回。但假如發現問題的時候,損失早已超過自己所能承受,那就沒辦法了。
如果問題出在,在計算之後發現風險與報酬的對應關係太不合理(常是因為受過多的費用影響),那應該先對於預估可能的報酬和風險作計算,再與把當下認賠贖回再轉投資其他標的預期報酬與風險作比較,雖然可能只是概估,但要贖回還是續放的答案可能就能比較清楚了。
假如問題是出在該連動債與自己的資產配置目標不合,那可能要自行對於提前贖回的損失部分和資產配置狀況不夠理想二者之間作一選擇。假如連動債的部分佔自己的資產比例不高的話,或許可以選擇續放,待連動債到期,再將這筆錢投入自己的配置比例中,但如果這筆錢嚴重影響整體配置狀況的話,可能就要考慮認賠贖回了。
(註1)簡單地說,在理想的自由投資市場中,因為投資管道自由公開,所以如果突然有一個風險低而獲利高的標的,它必會吸引很多資金投入,因而拉高了它的價格,造成未來的可能獲利減少,下跌風險增加。反之,如果報酬低到不合理的標的,則會因乏人問津而價格下跌。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頁:
[1]